心就是我執這個念頭要放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九卷)  2009/1/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29*請上網看全文
  ?>>>除了以上這四種錯誤見解之外,其他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歸為一類。但是前面這四種非常重要,這個錯誤的見解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要放下。簡單的說要放下身心,身是我身,心就是我執這個念頭要放下,我們就會得自在,就會有智慧。因為我見太深,智慧就沒有,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哪來的智慧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才會有智慧。放棄對立,我們的煩惱就去了一大半;放棄成見,我們與一切眾生就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很現實的,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度過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接觸到佛法,很有可能入門。小乘入門是證須陀洹,大乘入門是證初信位的菩薩,這是轉凡成聖,雖然沒有超越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而且經上講得很好,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決定證阿羅漢果。不管這個世間有沒有佛出世,沒有佛出世他是獨覺,有佛出世他是緣覺,不會到第八次的,七次他就永遠脫離六道輪迴。
  >>>第二是「欲愛住地惑」,這是講到欲界,欲界的思惑,六道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第三「色愛住地惑」是講色界的思惑。第四「有愛住地惑」是無色界的思惑,就是錯誤的思想。最後給我們講到「無明住地惑」,那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連阿羅漢、辟支佛都還沒有破,但是他能夠超越六道輪迴。無明煩惱要到四聖法界裡面去斷。阿羅漢只斷了三界的見思惑,就是見思煩惱斷盡,六道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六道怎麼來的是我們對於六道裡面的現象,完全是迷而不覺,產生錯誤的分別執著造成的,這個現象從這裡來的。一放下對於一切法的執著,六道就不見了。所以還留著有無始無明、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些都是在四聖法界去斷。一直到破無明住地惑,十法界就沒有了,我們的修行才真的算是告一個段落,才有真實的成就。我們用念佛法門,那就更有把握、更快速、更穩當,所以這個法門要牢牢的抓住。      
 >>>
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長者的《合論》。「去情方見,非識心知,以根本無明住地煩惱,便為一切諸佛不動智,一切眾生,皆自有之」。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順便將根本無明住地煩惱簡單的做個介紹。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五住地惑」,五種,第一種是「一切見住地惑」,一切就是三界九地統統都有五種錯誤的執著。佛將見思煩惱歸納為五大類,見惑五大類,思惑也有五大類,思惑是想錯,見惑是看錯。所以佛說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能相信自己的知見,這個話很有道理。因為我們看錯、想錯,自己不以為然,都認為自己看得很清楚,也想得很周詳,沒想到我們的所見所聞全是錯誤的。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現在社會大家總是相信科學,其實科學,在大乘佛法裡面講,科學是錯誤的,他們所見所聞都不是真的,這我們不可以不知道。這個問題我們也常常去思惟、去審察,佛經合不合科學其實佛經是科學,科學的精神就是求證,你拿證據出來證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科學借重現在許多的儀器,幫助我們探測宇宙的奧祕;佛法不需要借重儀器,佛法用的是禪定、用的是心靈。當然說到這個地方就不是每個人都能的,在理上講每個人都有,大家都相同,可是真正能用得上依然是少數人,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
 >>>過去在古時候,人都受過聖賢的教育,心地清淨,煩惱少,佛法裡面講煩惱輕智慧就長,所以修學佛法,甚至於學道、學禪,確實容易得定。現在學道、學禪都不容易得定,原因是什麼現在人的煩惱重。前面講的見惑,見惑重,思惑也嚴重,思惑講貪瞋痴慢,加上外面的誘惑,內有煩惱,外面有誘惑,形成心浮氣躁。這是古大德常常提醒我們,心浮氣躁不但在道業上決定不能成就,世間的學業也造成了障礙。你縱然學,學得沒有辦法像古人那麼樣的精深,學不到,只學個皮毛,這是我們現在也能夠體會得到的。現在的工藝比不上古人那個時候的手工,現在用機器,離開機器那跟古人是沒法子相比。由此可知,古人心細、心專,精神專注,工藝品做出來都有靈性,這講世間法。世間法精神意志不能集中,都達不到高水平,何況出世間法!
 >>>我們在今天的社會,所幸運的是遇到大乘,我們還有點善根,就是對大乘真正能夠鍥而不捨,自己確實清淨心比不上古人,誠敬心也比不上古人。能稍許有點信心鍥而不捨,還能夠得到經典裡面奧義的氣分,沾一點氣分增長我們的信心。我們還能夠守住本位,沒有跟社會大眾同流合污,這一點是相當的難得。由此可知,佛講五住地惑,惑是迷惑。不迷,這五住地就沒有了;五住地是講六道輪迴,輪迴就沒有了,有這種迷惑就有六道輪迴。我們現在客觀的去思惟觀察,脫離六道輪迴是真不容易。六道輪迴不是真有,是虛幻的,我們被這些虛幻迷了。所以大師在《疏鈔》裡面跟我們講的,這是一切眾生,三界九地的一切眾生,由意根對法塵分別,生起錯誤的見解,就是看錯,這樣子住著三界。三界就是六道,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叫一切見住地惑。
 >>>現在我們再看第二條,二是「欲愛住地惑」,底下告訴我們,「欲愛者,即欲界思惑也,謂諸眾生由五根對五塵境起貪愛心,而於欲界住著生死,故名欲愛住地惑」。前面講三界的見惑,所以說一切眾生意根對法塵起的錯誤見解。你看欲界裡面,這是講欲界眾生,不是講三界是講欲界,欲界不是意根對法塵,意根對法塵的境界深,而是五根對五塵。五根是眼耳鼻舌身,五塵就是五根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嗅、舌對味、身對觸,這很粗,在這裡面生起貪瞋痴慢疑,起貪愛心。順著自己的意思起貪心,想控制它、佔有它,得不到就起瞋恚心,患得患失,這個境界沒有邊際。古大德講「欲海無邊」,欲是貪欲、貪婪,沒有邊際,它的對象是財色名食睡五欲,對這些境界起貪愛心,他就離不開欲界。欲界的範圍也很廣,欲界天有六層,欲界天之下是人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都是欲界。貪欲愈重的往下墜落,欲念愈輕的他就往上浮,往上去,人道算是在這當中,也算是相當嚴重,再重他就往下墮落;如果能夠把五欲六塵看得輕一點,就會向上提升。       http://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請上網看全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