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P文件-學佛問答 (63)
- Jan 15 Sun 2023 10:54
淨空老法師 傳授三皈依 悟道法師 老亦苦痛 開示節錄 談淨空老法師 表什麼法
- Aug 04 Tue 2020 16:44
最親愛的家親眷屬,臨終時可能就是你冤親債主
最親愛的家親眷屬,臨終時可能就是你冤親債主
- Jun 14 Sun 2020 16:29
淨空法師:十念持名念佛,口念耳聽清楚
- Jun 09 Tue 2020 16:44
上淨下空老和尚: 現象隨著念頭轉
- Jan 30 Fri 2015 15:57
真幹!會念佛號的人不多?
- Jul 07 Thu 2011 14:12
鬼附體 經文威力何在?
鬼附體 經文威力何在?
- Jul 07 Thu 2011 13:36
鬼附體 經文威力何在?
鬼附體 經文威力何在?
- Aug 24 Tue 2010 17:28
那得要靠忍辱的功夫精進
那得要靠忍辱的功夫精進
>>>菩薩第一個因是「六度」,菩薩念念不忘遵守大乘教裡面所講的六波羅蜜修行。其實六波羅蜜還是講放下,幫助你一樁一樁的放,布施幫助你放下慳貪。你有煩惱,貪愛是煩惱、吝嗇是煩惱,你擁有的捨不得幫助別人,這是吝嗇;你沒有的,你起貪心,總希望得到,得什麼?不外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佛教菩薩修布施波羅蜜,布施就是放下,六個修學綱領擺在第一個。第二個就是持戒,就是遵守佛陀的教戒。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教我們怎麼做,我們依教奉行,叫奉事師長。第三,這很好了,你看你能布施、你能放下、你能持戒,如何把這個功德保持?一定要忍,我們中國老祖宗常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要修忍耐的功夫。這六個綱目第三個就是忍,《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可見忍非常重要。佛法傳到中國,譯經的這些法師把忍下面加個「辱」,辱是中國字。為什麼加這個字?因為中國人把辱看得很重,看得非常重,在過去讀書人、士大夫的階級,有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可以,把辱看得這麼重。翻經的法師就把忍下面加個辱,侮辱可以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這才於《般若經》上「一切法得成於忍」就相信了,你得有耐心!耐心的反面就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但修道不能成就,學世間法,我們講求學,也很難成就。世出世間聖人對這個字都非常重視,沒有一樣不能忍。
- Aug 10 Tue 2010 08:53
永遠沒有染污 每個人都有真心
永遠沒有染污 每個人都有真心
>>>下面第二「明入三昧之意者,如十信位中,且以生滅心,信自心所有無始無明能分別心,即自心根本不動智佛」。這叫真的有了信心,真的把佛的經義聽懂,生起這樣的信心,這個是十信位。由此可知,我們現在還沒有這個信心,我們沒有入十信位,入十信位的時候肯定有這個信心。十信位的菩薩沒見性,所以還是以生滅心,生滅心就是八識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妄心。哪些人用妄心?六道用妄心,十法界還是用妄心,十法界裡面阿羅漢沒見性,辟支佛也沒見性,菩薩也沒見性(這權教菩薩),佛也沒見性。所以天台大師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叫相似即佛,相似就是很像佛,不是佛,為什麼?佛用真心,真心不生不滅。唐代惠能大師見性,這個見性是什麼?真心找到,真心現前。他告訴我們,真心什麼樣子?真心是清淨的,永遠沒有染污,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心,真心沒有染污。染污的心是什麼?生滅心,這個心有染污。真心不生不滅,妄心生滅,生滅是念頭,前念滅了後念就生,這是生滅心,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相。妄心實在講也本自具足,但是它把那個具足變了質,變成煩惱,變成業報,智慧變成煩惱,德能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輪迴,變質!哪一天我們一覺悟,統統都回來了,煩惱變成智慧,這個造業原來是自性的德能,六道輪迴沒有了,變成什麼?變成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
- Jul 20 Tue 2010 09:45
世味哪有法味濃!人貪愛世味
世味哪有法味濃!人貪愛世味
>>>下面第六個,「多豐義味辯」。豐是豐富,佛經上常講豐饒,無量無邊無盡的義味。古大德講「世味」,就是世間的味道,世味包括欲界天,包括六欲天,再包括四禪八定,這個味沒有法味濃,法味,世味哪有法味濃!人貪愛世味,他對法味沒有嘗到,好像吃東西一樣,這種他從來沒吃過,不曉得,貪著世間財色名食睡,貪著這些。佛法的味道沒嘗到,如果嘗到佛法的味道,那些東西都丟掉。那些人不傻,誰傻?貪著世味的人傻。釋迦牟尼佛傻嗎?觀世音菩薩傻嗎?文殊、普賢傻嗎?不傻,真正嘗到法味。再說,那個剛剛嘗到的是什麼人?給諸位說,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他嘗到了。嘗到之後永遠不會退心,所以他就證位不退,三不退裡頭,第一個他證位不退;以後逐步往上升,行不退,念不退。我們為什麼?味道沒有嘗到。要怎麼樣才能嘗到味道?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這句話諸位要記住,如果只是在經典文字裡面去深入,你嘗不到。在哪裡深入?在自己身心裡面深入,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身與經教裡面那個境界完全相應,那叫深入。你天天讀它,它是它,我是我,根本不相干,那沒用處,味道嘗不到。戒定慧在哪裡?戒定慧在我身上,在我心上,那你就真嘗到了。十善業在哪裡?不在《十善業道經》上,在我身上,在我心上。我們今天提倡「和諧要從我心做起」,十善從我心做起,五戒從我心做起,《感應篇》從我心做起,這是真的,這裡頭就是豐饒義味,你表現出來的豐饒義味無盡,你說出來的也是豐饒義味無盡。
- Jul 20 Tue 2010 09:33
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答不出來
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答不出來
>>>>下面我們看第二個,「無斷智,即無斷辯,謂相續連環,終無竭故」。這個辯才說他有這個能力把一樁事情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不會有斷層說不下去的這個問題,這叫無斷。這智慧從哪裡得的?全是自性裡面的。所以人要見了性,智慧全現前;不見性,智慧確實有遇到困難的時候,特別是答覆別人問題,有人提出問題,真的自己沒有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答不出來。所以我們在答問的時候是求佛菩薩加持,而且首先要謙虛,我不是聖賢,我沒有開悟,大家提出問題,盡我能力為大家解說,也可能我不能解決。從前老師在,我不能解決,我會去請教老師,或者是再到經典裡面去找答案。咱們總得話說在前面,不至於有尷尬的場面出現,總得預防。真正煩惱斷了,*智慧增長了,他自然有這個能力。所以這些全都是菩薩,尤其是法身菩薩,智慧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當然沒有中斷的。
- Jul 20 Tue 2010 09:31
四無礙辯才他都具足
四無礙辯才他都具足
>>>經文到這個地方。我們前面學到『無礙智』,第一句,「無礙智」就是四無礙智,也叫四無礙辯才。我們今天看清涼大師的《疏鈔》,反正字不長,我們就從頭念。「疏,分三」,就是剛才念的這段文分三個小段。「先」,先這是第一段,「口加」,因為這是正辨加相,佛陀加持菩薩,先說口加,「勸說以增辯」。第二段是「意加,冥被以益智」。第三是「身加,摩頂以增威」。這是先把三段交代了。我們看底下,「二是時下」,『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是「意加」。「先加後釋」,後面再解釋,「前中與十種智」。「初總」,總就是無礙智。「謂四無礙解智,是說法所依故」,這是解釋第一句四無礙辯才,這裡頭有法、有義、有詞、有樂說,這個我們在前面學過了。從「無著智」一直到「無奪智」,這個九句都是屬於樂說無礙,這個科文裡面,「餘皆樂說無礙」。
- Jul 20 Tue 2010 09:06
四無礙辯才他都具足
四無礙辯才他都具足
>>>經文到這個地方。我們前面學到『無礙智』,第一句,「無礙智」就是四無礙智,也叫四無礙辯才。我們今天看清涼大師的《疏鈔》,反正字不長,我們就從頭念。「疏,分三」,就是剛才念的這段文分三個小段。「先」,先這是第一段,「口加」,因為這是正辨加相,佛陀加持菩薩,先說口加,「勸說以增辯」。第二段是「意加,冥被以益智」。第三是「身加,摩頂以增威」。這是先把三段交代了。我們看底下,「二是時下」,『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是「意加」。「先加後釋」,後面再解釋,「前中與十種智」。「初總」,總就是無礙智。「謂四無礙解智,是說法所依故」,這是解釋第一句四無礙辯才,這裡頭有法、有義、有詞、有樂說,這個我們在前面學過了。從「無著智」一直到「無奪智」,這個九句都是屬於樂說無礙,這個科文裡面,「餘皆樂說無礙」。
- Jul 20 Tue 2010 09:04
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答不出來
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答不出來
>>>>下面我們看第二個,「無斷智,即無斷辯,謂相續連環,終無竭故」。這個辯才說他有這個能力把一樁事情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不會有斷層說不下去的這個問題,這叫無斷。這智慧從哪裡得的?全是自性裡面的。所以人要見了性,智慧全現前;不見性,智慧確實有遇到困難的時候,特別是答覆別人問題,有人提出問題,真的自己沒有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答不出來。所以我們在答問的時候是求佛菩薩加持,而且首先要謙虛,我不是聖賢,我沒有開悟,大家提出問題,盡我能力為大家解說,也可能我不能解決。從前老師在,我不能解決,我會去請教老師,或者是再到經典裡面去找答案。咱們總得話說在前面,不至於有尷尬的場面出現,總得預防。真正煩惱斷了,*智慧增長了,他自然有這個能力。所以這些全都是菩薩,尤其是法身菩薩,智慧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當然沒有中斷的。
- Jul 20 Tue 2010 09:00
像吃東西一樣 囫圇吞棗
像吃東西一樣 囫圇吞棗
第五「其有聞者,歡喜無厭」,這種說法,真可以說說到究竟圓滿,為什麼?聽不厭,一遍一遍聽不厭。世間這些東西,像報紙、雜誌,你看一遍決定不會再去看第二遍。好的文學作品,像中國的四大小說,《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水滸》是中國四大小說,名著,我小時候都看過。大概可以看多少遍?看十遍,有這麼大能耐,十遍以後不想看了,現在這個東西擺在面前,不會動心了。《西遊記》跟《紅樓夢》大概我看過十遍,《三國演義》跟《水滸傳》大概三、四遍。看這些東西對於自己寫作有很大幫助,那文章好,這是名小說。普通的小說看一遍不會看第二遍。可是聖人的作品不一樣,你看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你念一百遍還想念,念了一千遍還是想念,歡喜無厭,那是什麼?有道在裡頭,遍遍意思不一樣,把自己提升了。佛法更是如此,佛法這一部經,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那是講聖人的東西,佛法不講千遍,長時薰修,無限的,就是一部經,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你去念,愈念你悟出的道理愈深愈廣,無有窮盡。
- Jul 06 Tue 2010 12:48
學習的祕訣就是一門深入
學習的祕訣就是一門深入
>>>我初學佛的時候,方老師就把《華嚴經》介紹給我,他說《華嚴》是佛經哲學概論,這部書編得太好,有圓滿的理論,他在理論上加上個圓滿,有周密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他說這種教科書在全世界找不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把這個理論方法怎麼樣在日常生活當中能落實,做出來給你看,這部書編得太好了。我們讀了《華嚴》之後回想,朱熹編四書那個靈感決定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為什麼?它太像《華嚴經》。《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就是五十三參。你看看,聖人、賢人怎樣把《中庸》、《大學》的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跟《華嚴》一樣!那我們知道朱夫子當年在世跟佛法往來得非常密切,決定讀過《華嚴》。這我們有理由相信,編得這麼好!於是我們展開四書都會想到《華嚴經》。所以習性,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所表演的那個習性是善,純淨純善,與本性完全相應,所以生菩提智。那個性本善是根本智,習性的善是後得智,我們講權智,在佛法裡常講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表演的習性。所以近朱則赤,我們跟聖賢人在一起,二性都善。我們沒有法子親近到善知識,讀聖賢書就是親近善知識。
- Jul 06 Tue 2010 12:39
有則改之 無則嘉勉 這就對了
有則改之 無則嘉勉 這就對了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存心要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說是說五個,《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講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有真誠、有平等、有正覺、有慈悲;我們講慈悲心,慈悲心裡面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分不開的,這叫大慈悲心。生活在世間,守住一個原則,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是明瞭,放下是定,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遺教經》上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裡頭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放下。生活呢?生活自在、隨緣。功夫就念佛。能夠這樣修,這麼樣去做,你每天法喜充滿,大乘教裡面講常生歡喜心。所以善了眾生就首先要善了自我,我跟眾生不二,我能善了自己,我就能善了眾生。可是內觀是很難,但是它效果非常殊勝。開頭呢?開頭我們可以用外,外面是一面鏡子,我們看自己的缺點看不到,看人家的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要生恭敬心、要生感恩的心,為什麼?他提醒你,我認真反省,我有沒有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就對了。心裡永遠沒有惡人,人人都是善知識,找我麻煩的人、毀謗我的人、障礙我的人,甚至於陷害我的人,全是善知識。看我用什麼心去看他,如果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那全是佛菩薩。菩薩在此地也表演給我看,讓我在這個裡頭覺悟,讓我在這裡面反省,你看你的心情多舒暢、多快樂。
- Jul 06 Tue 2010 12:03
五大類 叫苦樂憂喜捨五種受
五大類 叫苦樂憂喜捨五種受
>>>所以舉佛願等,這後頭小註上有,我把它念下去:「舉佛願等,為得加故,所以加者,為說法故」,這非常重要,就是為說法。「若更進釋」,再進一步,它有四重,「四重」,第一個「諸佛願等,為入三昧故」。實在講,佛他老人家最大的一個願望,願望所有的佛弟子修學都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利益是三昧。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受;受是感受、是受用。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我們凡夫的受都不是正受,凡夫的受是什麼?五種,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五大類,叫苦樂憂喜捨,五種受。身有樂受、有苦受,心有憂受、有喜受,還有一種,當我們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不錯,這叫捨。為什麼捨?它時間不久,它又會起苦樂憂喜。如果永遠沒有苦樂憂喜,都是捨受,那就是三昧,這叫正常。我們再講得清楚明白一點,就是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是三昧。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恭喜你,你成佛了。真的,這是諸佛教化一切眾生,希望大家都能夠證得的。真是一個好老師!普願大家個個成就。他沒有為自己想,念念為學生想。
- Jul 06 Tue 2010 12:00
第一個學位是正覺再把分別放下
第一個學位是正覺再把分別放下
>>> 所以在經教裡面我們看到,佛法是學術,不是宗教,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所謂的佛陀、菩薩、阿羅漢,實際上是佛法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學校一樣,最高的學位博士,碩士,學士,佛陀就是博士學位。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這個最高的學位每個人都可以拿到,他不是神,他不是上帝,它是學位。菩薩是第二個學位,阿羅漢是第一個學位。拿到這個學位的標準是什麼?放下,章嘉大師講的放下,看破放下。看破,你是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諸法實相,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三個都放下了就是佛。只放下一個,放下哪一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你就證阿羅漢,第一個學位拿到了。第一個學位是正覺,你真的覺悟了,你沒有錯誤,正覺。再把分別放下,不但不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也不分別,分別心沒有了,你就證菩薩,升了一級。菩薩是什麼?正等正覺。如果再向上提升,你能在一切法裡頭,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破無明,這叫放下根本煩惱,不起心不動念,那你證得最高的學位,佛陀,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三個學位名稱。章嘉大師教得好,我第一天問他,他就說出來了,就把這個傳給我,還叮嚀囑咐要去真幹。放下你就會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放下。放下見思煩惱,就是執著,你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智慧開了,超越六道輪迴;再知道還要放下分別,阿羅漢還有分別,分別再放下,他就成菩薩;菩薩再放下起心動念,他就成佛。所以佛法的修學,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明白,修什麼?放下就是!決定不能有煩惱習氣。這些東西,為什麼佛要叫你放下?自性裡頭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