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覺本有,不覺本無」

說到這個地方,我就很自然想起,我在二十六歲的時候剛剛接觸佛法,第一次見出家人,我見的出家人是章嘉大師。我向他請教,提了一個問題,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勝,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很快就能夠契入?我們提了這個問題。老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一看就看了半個多鐘點,這什麼?三昧,入定。他一直看到我的情緒整個定下來,他才跟我說話,這有道理。年輕人心浮氣躁,你給他講,耳邊風,這個耳朵進去那個耳朵出去,不管用。定了半個多小時,我好不容易半個多小時在等他一句話,等到之後,這個話一輩子都忘不了。這個教學法高明,這個教學法不是他的,經上有的,《華嚴經》上不就是這樣教學法嗎?這才能夠傳道,才能真正得道。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我跟他那時候他老人家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他是六十八歲圓寂的,我跟他三年。每次見他我都有問題向他請教,他至少讓我靜下來五、六分鐘他才說話,他不是一問馬上就答,沒那麼快,言語、行動都非常緩慢。那個時候不知道,到以後學了大乘教才知道,大乘經裡面常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我從章嘉大師的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了,真的常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叫人不能不佩服。他接見的客人也很多,沒有廢話,往往客人來訪問的時候坐上一、二個小時,我想他老人家說的話絕對沒有超過二十句。我跟他三年,沒有超過二十句的。可是句句實用,沒有廢話,講的東西簡單明瞭。所以這個我們要學。
這個法在此地是佛法,在我們講是一切法,連世間法都不例外,你只要頭腦清楚,你只要是穩重,你對世間種種疑難問題在你面前迎刃而解,沒困難。可是一個浮躁的意念那是決定不能解決問題的,因為它生煩惱不生智慧。所以這個我們要注意,法體,世出世間法的體都在定。佛法學習重視禪定,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什麼?全都是修三昧,所以三昧就變成無量。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修成功了,得定,那就叫念佛三昧;如果你學《華嚴經》,從《華嚴經》裡面得定,就叫華嚴三昧;你學《法華經》,就叫法華三昧;你學《金剛經》,叫金剛三昧。你用的方法不一樣,無量無邊,但是你得到的東西是一樣的,都是得清淨心,都是得到一個正受,就是苦樂憂喜捨統統放下、統統沒有了。所以它是一切法的體,這個體就是《還源觀》裡面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什麼?是三昧,本無動搖、本自清淨。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非證不說故」,你沒有證得不跟你說,你證得的時候才給你說。像我剛才跟諸位說的,我跟章嘉大師學習的這段往事,我們初學,沒有證得,章嘉大師沒說,沒說他用上了。到十幾年之後我們才想到這樁事情,他沒有說破,但是他用上了,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為什麼?你沒有證到的時候,跟你說你會起分別、起執著,這就是為什麼不說。因為這個東西是離妄想分別執著它才現前,妄想太深了暫時不談,我們講粗相,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的時候不說,分別執著淡薄的時候可以說。這是第二個意思。
第三,「顯此法非思量境故」。這是自性本定,不能思、不能度量。思是什麼?思是妄想。量,量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念「亮」),思量。至少離分別執著這個境界慢慢現前,相似境界現前;起心動念斷掉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境界完全現前。完全現前的時候佛要說,說是給他做證明,給他證實他這個境界是正確的,不是錯誤的。佛經裡常常有句話說「不可思議」,一個思就把思量境界統統包括在其中,妄想分別執著用一個思做代表。議是什麼?議是言說,言說、討論。為什麼?這個境界它是超越了言語,言語說不出的;超越你的情識,情識就是八識,八識緣不到,言語也說不出,所以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處滅,非思量境,後面佛說唯證方知。證得之後,佛又用一句話來形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喝一杯水,這水的溫度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說不出來。你說這水熱,熱到什麼程度別人不知道;這水涼,涼到什麼度數別人也不知道,唯證方知,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第四「觀機審法故」。這是在教學的時候,你要看看這個人的根性,然後應當教他些什麼、怎麼教法,叫觀機審法。可是這裡頭我們一定要知道,既然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你這一觀機,妄想分別執著全起來了,再一想像我應該跟他說什麼法門,不就分別執著又起來了嗎?所以這個地方的觀、這個地方的審,是用我們一般的名詞,它的意思很深,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完全是一個很自然的反應。很難說,用我們世間這種言語大家有個概念,觀機審法,其實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才是《華嚴經》裡面的教義;一落在分別執著裡面去,那就掉在世間法,《華嚴經》就變成世間的一門學術。現在大學裡面有開這個課程,方東美先生晚年在輔仁大學博士班裡面開課就是「華嚴哲學」,那就把它當作世間一門學術來研究。能得華嚴哲學的概念,不能得華嚴的受用境界,那得不到;華嚴受用境界一定要從華嚴三昧下手,你要是不得三昧,《華嚴經》的受用是得不到的。我們要怎麼樣得到它的受用?你就要學放下。這個放下要放得徹底,學,真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不起心不動念,就入華嚴境界。但是這個很難,佛有方便,我們從方便下手,方便能幫助我們契入真實。方便是什麼?先學不執著,真的不執著了,再學不分別,真不分別了,最後再學不起心、不動念。有步驟的,慢慢向上提升,行。具體的做法,《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做樣子。

最近我在佛學問答裡看到,有不少同學提出疑問,他們常常聽經、念佛、學《無量壽經》、修淨土法門。遇到有些法師給他們說,不必修這個法門,還有比這個更殊勝、更好的,他們也講得頭頭是道。他問我怎麼辦?要不要親近這些善知識?其實《華嚴經》上有例子,善財就是個好榜樣。善財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是搞多元文化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的是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出家、有在家。出家現在講是宗教,有宗教、有學術,宗教裡面有佛法,也有不是佛法,其他宗教,社會上各種行業統統包括了。善財童子都跟他們往來,都跟他們接觸,對於他們這些技術、能力、作用、智慧全部都通達,像《般若經》上講的無所不知。他到底修哪個法門?他修的是念佛法門,始終沒有改變。親近歸親近,訪問歸訪問,聽講歸聽講,聽講長智慧,你不接觸、不聽你怎麼會知道?可是聽了之後怎麼樣?聽了之後他不動心,沒有改變他的初衷,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來不改變。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所以我們學佛要學善財童子這個態度,問題就解決了。這是慈悲到了極處,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特別在現前社會很適用。
五十三參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一定要學善財,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條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永遠不變,這就對了。所以他的參訪,每個經歷他就提升一個境界,參訪德雲比丘他是初住菩薩,法慧菩薩,參訪海雲比丘他就是二住菩薩,參訪妙住比丘他就是三住菩薩,節節高升。五十三參前面三位是比丘,用意是表法的,代表是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表這個意思,前面用三個比丘做代表,後面就不是的,在家人。我們總得要會看,要細心去體會。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觀機審法就太重要了。這個本事學會了,你在這個世間可以說得上是人緣第一,人人歡喜你,人人愛戴你,人人都願意跟你學。這在教學非常重要。
第五,「為受佛加故」。這是說接受佛的加持,就是前面菩薩自己說的承佛威力,受佛的智慧、受佛的大願大行的加持。我們想想,我們現在在凡夫位,雖在凡夫位,我們可以肯定我們學佛絕不是這一生才開始,過去生中我們相信多次遇到佛法、修學佛法。為什麼?你才有這點善根。從哪裡看?從我們這兩個小時你聽得歡喜、你聽得不願意離開,這就證明了。你到馬路上請個人來,叫他坐在這裡聽聽,聽個五分鐘、十分鐘他就走了。能夠聽得歡喜,尤其是能夠天天都來聽,就證明往昔生中學過這個法門,你才能聽得懂,聽得有興趣、有味道,叫法味,才肯來。既然是這樣的,我們就一定得佛加持。佛的加持,過去我的老師常常給我們說,他加持的威力大概跟我們學習的是相等的。我們有一分,譬如有一分信願,佛菩薩就加一分;如果我們有兩分,他就加兩分;我們有三分,他就加三分,是這麼個意思。只要我們自己奮發努力真幹,真幹最重要的不要忘掉是放下,對於經教的修學淺深、多寡沒有什麼大關係,最重要的是放下。為什麼?你能把世出世間這些東西都捨掉,你的清淨心才能現前。清淨心是什麼?是法體故,你回歸到法體,你回歸到自性,這個重要。我們今天回不了頭,就是裡面夾雜的東西太多,這些東西自性裡頭完全沒有,所以它不是真的。
我們非常感激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感激他為我們做出的示現。他不認識字,沒有學過經教,你從《壇經》上去看,《壇經》第一篇是他的自傳。沒有學過經教,在黃梅雖然住了八個月,沒有進過講堂、沒有進過禪堂。八個月他很老實,標準的老實人,五祖分配他到碓房裡去工作,現在講做義工,舂米、破柴,他就老老實實幹了八個月,門都不出去。最後傳法傳給他,為什麼?他開悟了。憑什麼開悟的?憑放下開悟的。就是說他能夠把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一下放下,這一放下就回歸自性,宗門的術語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五祖衣缽就傳給他。我們要知道他才二十四歲,很年輕。這個境界叫轉凡成聖,一念之間轉凡成聖,問題真解決了。我們現在對這些道理、方法可以說相當清楚,問題在哪裡?問題是我們放不下,問題在這裡。為什麼放不下?我們用佛的話來安慰自己,業障、習氣太重。而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業障、習氣是假的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給我們一個啟示,本有的決定可以恢復,本無的肯定可以放下,是鼓勵我們立刻放下,放下就成就了。
所以,我們要有這個勇氣、有這個信心、有這個智慧,真幹。不要再拖泥帶水,不要再有牽腸掛肚的,要曉得什麼都是假的,尤其彌勒菩薩給我們說得那麼清楚、那麼明白。給我們說明宇宙、生命的緣起,佛法裡面講的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依正莊嚴,正報是自己,環境是依報,從哪裡來的?從妄念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妄念極其微細,微細到什麼程度?我們概略的計算了一下,現在人講話都是用秒為單位,我們就用秒做單位,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看看這個速度。那麼短暫的時間裡,那一個念頭,有念頭就有物質現象,有物質現象就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是同時發生的,沒有先後。我們現在感官的這個世界,就是這種念頭念念的相似相續相,為什麼說相似?因為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不是前念,念念是獨立的,念念前後不相干。就像電影膠捲一樣,一格一格的,格格都不一樣、不同。相似相續相,我們被這個幻相欺騙,以為是真的。常常能作如是觀,人會開智慧,你心會清淨,你能夠跟菩薩無量三昧起相應的作用。雖然你還不能證得,你走的方向是正確的。
特別嚴重的是七情五欲,我們放下從哪裡放起?就從七情五欲下手,首先把這個東西淡化,不可以過分的執著。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我們的功夫就進步,這叫真修行。修行不是一天念多少聲佛,也不是一天念多少部經,那些念佛、誦經都是增上緣,都是幫助你的。真正功夫是你把七情五欲淡化,那叫真功夫,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效應。煩惱重不長智慧,如果我們學佛我們很精進,每天念佛、誦經、學教都不中斷,但是我們煩惱、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嚴重,那完全叫白學了,學錯了。想想惠能大師,一天也沒學,人家居然在《金剛經》一句經文之下徹底放下,五祖給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放下了。他沒有通過轉惡為善,也沒有通過轉迷為悟,他直截了當就轉凡成聖,這是真正了不起,真正令人佩服到五體投地,沒有話說,沒有階級的。所以佛加,我們知道,佛慈悲,無時無刻不在加持我們。我們為什麼感受不到?這是煩惱習氣嚴重,念念想七情五欲,念念想自私自利,念念想貪瞋痴慢,那沒法子,雖有加,加不上。如果我們肯接受,虛心的接受,那就是對佛菩薩真誠恭敬,這個加持你會感覺得到。因為佛菩薩是平等的,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像陽光普照一樣。【*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