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唯有自己謙卑能尊重別人
>>>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個原則,這個社會叫禮義之邦、和諧社會,它自自然然就形成了。你看我們老祖宗的東西不好嗎?現在在台灣,幾個大都市裡我們都看有八德路、有忠孝路、有仁愛路。住在八德路裡面的人沒有八德,住在仁愛路裡的人不知道仁愛,那就錯了。可見得政府設立這些名稱,還不都是時時刻刻提醒市民的,希望我們認真去做,這個都市、這個社會決定是像中國古往今來大治之世。在現前這個社會,可以給全世界做最好的榜樣,不必多,我們只要路名統統實現,世界第一。哪個國家社區能像這樣美好!可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從小頭一個學什麼?學謙卑,唯有自己謙卑,能尊重別人的人,才是家和、家興,國力才能夠發展。我們中國人常說「國泰民安」,千年盛世是從這個教育上紮根的。特別我在高雄走的時候,條條路都叫我感動。天天在那裡走,也都是走到麻木不仁,好像這些名詞與自己不相干,錯了,大錯!每個名詞跟我都相關,都是我的性德。你看政府在提醒,可惜我們沒覺悟,我們沒有把它當回事情看,錯在這個地方。這些也都是經上這句話,「入菩薩無量方便」,我們街道名稱都是菩薩無量方便,這是正的、是好的。跟香港不一樣,香港街道都是外國人名字,很多路都是香港歷任總督的名稱,這我們不必去學它。但是中國這些路的名字都是倫理道德,甚至於還有因果,都有,非常之好,這都是值得宣揚的。
- Jun 16 Wed 2010 11:10
學唯有自己謙卑能尊重別人
- Jun 16 Wed 2010 11:09
你喝一杯水溫度你清清楚楚
你喝一杯水溫度你清清楚楚
第三,「顯此法非思量境故」。這是自性本定,不能思、不能度量。思是什麼?思是妄想。量,量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念「亮」),思量。至少離分別執著這個境界慢慢現前,相似境界現前;起心動念斷掉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境界完全現前。完全現前的時候佛要說,說是給他做證明,給他證實他這個境界是正確的,不是錯誤的。佛經裡常常有句話說「不可思議」,一個思就把思量境界統統包括在其中,妄想分別執著用一個思做代表。議是什麼?議是言說,言說、討論。為什麼?這個境界它是超越了言語,言語說不出的;超越你的情識,情識就是八識,八識緣不到,言語也說不出,所以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處滅,非思量境,後面佛說唯證方知。證得之後,佛又用一句話來形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喝一杯水,這水的溫度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說不出來。你說這水熱,熱到什麼程度別人不知道;這水涼,涼到什麼度數別人也不知道,唯證方知,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 Jun 16 Wed 2010 11:07
真幹不要再拖泥帶水牽腸掛肚
真幹不要再拖泥帶水牽腸掛肚
第五,「為受佛加故」。這是說接受佛的加持,就是前面菩薩自己說的承佛威力,受佛的智慧、受佛的大願大行的加持。我們想想,我們現在在凡夫位,雖在凡夫位,我們可以肯定我們學佛絕不是這一生才開始,過去生中我們相信多次遇到佛法、修學佛法。為什麼?你才有這點善根。從哪裡看?從我們這兩個小時你聽得歡喜、你聽得不願意離開,這就證明了。你到馬路上請個人來,叫他坐在這裡聽聽,聽個五分鐘、十分鐘他就走了。能夠聽得歡喜,尤其是能夠天天都來聽,就證明往昔生中學過這個法門,你才能聽得懂,聽得有興趣、有味道,叫法味,才肯來。既然是這樣的,我們就一定得佛加持。佛的加持,過去我的老師常常給我們說,他加持的威力大概跟我們學習的是相等的。我們有一分,譬如有一分信願,佛菩薩就加一分;如果我們有兩分,他就加兩分;我們有三分,他就加三分,是這麼個意思。只要我們自己奮發努力真幹,真幹最重要的不要忘掉是放下,對於經教的修學淺深、多寡沒有什麼大關係,最重要的是放下。為什麼?你能把世出世間這些東西都捨掉,你的清淨心才能現前。清淨心是什麼?是法體故,你回歸到法體,你回歸到自性,這個重要。我們今天回不了頭,就是裡面夾雜的東西太多,這些東西自性裡頭完全沒有,所以它不是真的。
- Jun 16 Wed 2010 11:06
吝財的人自己有財富不肯布施
吝財的人自己有財富不肯布施
>>>普賢菩薩十願的第二條教我們「稱讚如來」,這個如來是性德。什麼是性德?仁義禮智信是性德,孝悌忠信是性德,禮義廉恥是性德,仁愛和平是性德。菩薩教導我們,凡是合於性德的讚歎,不合於性德的不讚歎就是了。你看他對於讚歎跟禮敬不一樣,禮敬是一點分別都沒有,讚歎有分別。你說的話是好話,做的事是好事,讚歎你;你說話、做事是違背德行的,不讚歎,不說,不把它放在心上,也不把它放在口上。我們中國古人常教人叫隱惡揚善,別人的不是不提,別人的好事我們來宣揚讚歎,讓整個社會形成一個風氣,大家喜歡善,不喜歡惡,用意深!不在自己,不在自己一家,在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我們自己對於家庭、社會、族群、世界,念念要有責任感,我不能不負責任,不能把社會引導負面,那我們就有罪。念念當中我們起心動念都想到,我這個念頭、這句話、這個行為,對整個世界安全有沒有負面作用?如果有負面作用那就不可以做,這個念頭不能起,這話不能說,這個事也不能幹,這就對了。
- Jun 16 Wed 2010 11:05
一口氣還沒斷回頭還來得及
一口氣還沒斷回頭還來得及
下面下三道是什麼?餓鬼、畜生、地獄。我們要想一想,三惡道的業因相同,都是貪瞋痴慢還有懷疑,貪瞋痴慢疑。疑什麼?懷疑道德,懷疑聖人,懷疑聖人的教誨,懷疑聖人所講的性德,他不願意遵守。表現出來,起心動念都跟貪瞋痴慢疑相應,這五個叫根本煩惱,哪一個重的就是那一道第一個業因。貪心重的,餓鬼道;瞋恚心重的,傲慢、嫉妒都是屬於瞋恚,瞋恚的行為,地獄道;愚痴,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自以為是,這是愚痴,畜生道。這個裡面,好勝的心強、嫉妒心重,它裡頭起了變化,鬼道裡頭有、人道裡頭有、畜生道裡頭有,變成什麼?變成阿修羅、變成羅剎,變成魔道去了。這是天台大師給我們講的人道裡面的十法界。
- Jun 16 Wed 2010 11:04
別人有困難痛苦真的幫助他解決
別人有困難痛苦真的幫助他解決
>>>我們曉得人間有佛,用平等心,不分別、不執著,實在講分別執著很淡薄,用平等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這個人就是人間的相似佛,他跟佛差不多。菩薩心是六度心,念念不離六波羅蜜,喜歡布施、喜歡持戒。喜歡布施是能捨、肯幫助人,見到人有困難、有需要,他一個都不空過,總是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他能捨財,能捨法,捨法叫肯教人;能捨無畏,別人有困難、有痛苦,他真的幫助他解決,我們世間講好人,熱心的人士。這種人是人間的菩薩,他的心行跟菩薩很接近,是智者大師所講的人間的菩薩法界。緣覺法界是辟支佛,這人很聰明,修學十二因緣就能幫助他看破放下,把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看輕了,也就是淡化了,人間的辟支佛。阿羅漢稱為聲聞,那就是歡喜佛法,依教奉行,出家是個好修行人,給出家人做個好榜樣,在家是個好居士。在佛門裡面,出家稱法師,出家是善師,在家稱高士,高僧、高士,這是人間的聲聞。我們這麼一說諸位就曉得,天人,天人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十善業道他真做到,做得很好,四無量心,他的心量大,四種就是慈悲喜捨。他有慈心,歡喜幫助別人得樂;他有悲心,歡喜幫助別人離苦,離苦是悲心,得樂是慈心;他能夠常生歡喜心,常常能夠捨,真能放下,人間的天人。
- Jun 16 Wed 2010 11:03
受了一點刺激苦樂憂喜又出來了
受了一點刺激苦樂憂喜又出來了
>>>法慧菩薩為我們說十住經,也就是說在十住這一會裡面,他首先來給我們做報告。他的態度非常謙虛,不敢說我自己修行不錯,現在你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了,離開十法界,我證得初住位,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住在一起,佛的實報莊嚴土。有這種念頭、有這種言語,諸位細心想想看,還是驕慢,這是三重障裡面的傲慢,三重障是傲慢、嫉妒、貪欲,他還帶這個習氣。菩薩做給我們看的,他不說他自己有能力,能在這個地方做報告是得佛力加持,不是自己有能力,把這個功德推給佛。這是教導我們,我們無論有一點小成就總以為是自己有的,縱然是師長教的也不承認,認為自己成就已經超出老師。縱然真的超出老師,對老師的恩德還是念念不忘,這個人厚道,這才能教化眾生。所以這裡含義很深。前面經文我們看到有普觀大眾,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地方只有「承佛威力」。承佛威力什麼?因為他自己得三昧,你看自己證入三昧還是承佛威力。這是不是真的?他說得不假,如果沒有佛陀長時間的教誨,你怎麼能入得了三昧?所以,自己證得無論是哪一種果位,都要有感恩心,有謙虛、恭敬、感恩,這是菩薩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
- Jun 16 Wed 2010 11:01
小小的禮節都被我們疏忽
小小的禮節都被我們疏忽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41
- Jun 15 Tue 2010 16:23
小小的禮節都被我們疏忽
小小的禮節都被我們疏忽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41
- Jun 15 Tue 2010 16:21
受了一點刺激苦樂憂喜又出來了
受了一點刺激苦樂憂喜又出來了
>>>法慧菩薩為我們說十住經,也就是說在十住這一會裡面,他首先來給我們做報告。他的態度非常謙虛,不敢說我自己修行不錯,現在你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了,離開十法界,我證得初住位,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住在一起,佛的實報莊嚴土。有這種念頭、有這種言語,諸位細心想想看,還是驕慢,這是三重障裡面的傲慢,三重障是傲慢、嫉妒、貪欲,他還帶這個習氣。菩薩做給我們看的,他不說他自己有能力,能在這個地方做報告是得佛力加持,不是自己有能力,把這個功德推給佛。這是教導我們,我們無論有一點小成就總以為是自己有的,縱然是師長教的也不承認,認為自己成就已經超出老師。縱然真的超出老師,對老師的恩德還是念念不忘,這個人厚道,這才能教化眾生。所以這裡含義很深。前面經文我們看到有普觀大眾,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地方只有「承佛威力」。承佛威力什麼?因為他自己得三昧,你看自己證入三昧還是承佛威力。這是不是真的?他說得不假,如果沒有佛陀長時間的教誨,你怎麼能入得了三昧?所以,自己證得無論是哪一種果位,都要有感恩心,有謙虛、恭敬、感恩,這是菩薩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