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一杯水溫度你清清楚楚
第三,「顯此法非思量境故」。這是自性本定,不能思、不能度量。思是什麼?思是妄想。量,量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念「亮」),思量。至少離分別執著這個境界慢慢現前,相似境界現前;起心動念斷掉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境界完全現前。完全現前的時候佛要說,說是給他做證明,給他證實他這個境界是正確的,不是錯誤的。佛經裡常常有句話說「不可思議」,一個思就把思量境界統統包括在其中,妄想分別執著用一個思做代表。議是什麼?議是言說,言說、討論。為什麼?這個境界它是超越了言語,言語說不出的;超越你的情識,情識就是八識,八識緣不到,言語也說不出,所以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處滅,非思量境,後面佛說唯證方知。證得之後,佛又用一句話來形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喝一杯水,這水的溫度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說不出來。你說這水熱,熱到什麼程度別人不知道;這水涼,涼到什麼度數別人也不知道,唯證方知,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第四「觀機審法故」。這是在教學的時候,你要看看這個人的根性,然後應當教他些什麼、怎麼教法,叫觀機審法。可是這裡頭我們一定要知道,既然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你這一觀機,妄想分別執著全起來了,再一想像我應該跟他說什麼法門,不就分別執著又起來了嗎?所以這個地方的觀、這個地方的審,是用我們一般的名詞,它的意思很深,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完全是一個很自然的反應。很難說,用我們世間這種言語大家有個概念,觀機審法,其實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才是《華嚴經》裡面的教義;一落在分別執著裡面去,那就掉在世間法,《華嚴經》就變成世間的一門學術。現在大學裡面有開這個課程,方東美先生晚年在輔仁大學博士班裡面開課就是「華嚴哲學」,那就把它當作世間一門學術來研究。能得華嚴哲學的概念,不能得華嚴的受用境界,那得不到;華嚴受用境界一定要從華嚴三昧下手,你要是不得三昧,《華嚴經》的受用是得不到的。我們要怎麼樣得到它的受用?你就要學放下。這個放下要放得徹底,學,真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不起心不動念,就入華嚴境界。但是這個很難,佛有方便,我們從方便下手,方便能幫助我們契入真實。方便是什麼?先學不執著,真的不執著了,再學不分別,真不分別了,最後再學不起心、不動念。有步驟的,慢慢向上提升,行。具體的做法,《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做樣子。
>>>最近我在佛學問答裡看到,有不少同學提出疑問,他們常常聽經、念佛、學《無量壽經》、修淨土法門。遇到有些法師給他們說,不必修這個法門,還有比這個更殊勝、更好的,他們也講得頭頭是道。他問我怎麼辦?要不要親近這些善知識?其實《華嚴經》上有例子,善財就是個好榜樣。善財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是搞多元文化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的是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出家、有在家。出家現在講是宗教,有宗教、有學術,宗教裡面有佛法,也有不是佛法,其他宗教,社會上各種行業統統包括了。善財童子都跟他們往來,都跟他們接觸,對於他們這些技術、能力、作用、智慧全部都通達,像《般若經》上講的無所不知。他到底修哪個法門?他修的是念佛法門,始終沒有改變。親近歸親近,訪問歸訪問,聽講歸聽講,聽講長智慧,你不接觸、不聽你怎麼會知道?可是聽了之後怎麼樣?聽了之後他不動心,沒有改變他的初衷,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來不改變。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所以我們學佛要學善財童子這個態度,問題就解決了。這是慈悲到了極處,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特別在現前社會很適用。
五十三參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一定要學善財,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條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永遠不變,這就對了。所以他的參訪,每個經歷他就提升一個境界,參訪德雲比丘他是初住菩薩,法慧菩薩,參訪海雲比丘他就是二住菩薩,參訪妙住比丘他就是三住菩薩,節節高升。五十三參前面三位是比丘,用意是表法的,代表是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表這個意思,前面用三個比丘做代表,後面就不是的,在家人。我們總得要會看,要細心去體會。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觀機審法就太重要了。這個本事學會了,你在這個世間可以說得上是人緣第一,人人歡喜你,人人愛戴你,人人都願意跟你學。這在教學非常重要。
http://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第二0四一卷
- Jun 16 Wed 2010 11:09
你喝一杯水溫度你清清楚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