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j0020 但是聞法供養是性德的流露
***承接取段上下文*** 這個地方講得就更清楚,「曾入此殿聞法供養故」,這個聞法供養是依教奉行,才叫聞法供養。聞法是依教,我真聽懂、聽明白了;供養是我做到了,把佛陀的教誨樣樣做到,這叫真供養。所以,我們今天把《弟子規》做到,是供養諸佛,我們把《十善業道》做到,把《感應篇》做到,都是供養諸佛。「亦表見自心性」,見自心性我們沒有做到,但是聞法供養是性德的流露。那我們就知道了,聞法供養能引導我們見自心性,你說這個多重要。所以佛法重在行門,解雖然重要,是解幫助你行,解真正的目的是斷疑。我們的疑惑太多,信心不能生起,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真正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所以,沒有疑心,有堅定的信心,經教都不必要了。就像惠能大師一樣,一生沒有聽過經、沒有讀過經,連個字都不認識,他成佛了,他真的明心見性。從什麼地方能證明他是真的?世尊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都能講給你聽,念的人還不懂,他一講你就懂。不但佛法,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樣他不通,為什麼?一切法都不離自性,只要見了自性,一切法自然通達。六祖開悟末後一句話重要,「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就解釋了。
- Jan 27 Wed 2010 15:08
但是聞法供養是性德的流露
- Jan 27 Wed 2010 15:07
相信老和尚不是妄語
doj0019相信老和尚不是妄語
***承接取段上下文*** 至於映蔽日月而成晝夜這句話,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間的晝夜不是什麼映蔽,是地球的自轉造成的。佛在當時為什麼不說出來?這是我們一個質疑的地方。我們可以能想像得到佛為什麼不說,這不是學佛人所求的,學佛人所求的是要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這是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不足以為道。而且晝夜有沒有映蔽?沒有,如果你在禪定當中,在定中的境界,日月常明,沒有黑暗。這個事情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就看到,有一段記載老和尚走路也在定中,他沒有分別執著。譬如說,他五點鐘黃昏的時候,從寺廟回到他的小茅蓬,那段路也很長,天黑得也很早,離開時候回去是黃昏,雖然太陽下山,但是空中很明亮,就回去。走到半路上,碰到兩個出家人手上拿著燈籠,老和尚沒起心動念,結果他們兩個就問起來:老和尚,天這麼黑了,你怎麼燈都沒有一個?他一聽天黑了,天馬上黑下來。這是什麼?天黑是什麼原因?你分別執著,你沒有分別執著,天是明亮的。我們讀這段文字,相信老和尚不是妄語,不是欺騙我們,是真的事實。這是說晝夜不是真的,是假的。
- Jan 27 Wed 2010 15:02
這個災難會減輕
這個災難會減輕
所以,佛法在這個世間永遠不會毀滅,看到的人明白了,羨慕,造作罪業的人,他最後一定會後悔,那就是他一生沒有遇到過,一生沒有聽說過,沒有遇到過。這個事情在他身上發現,算是他自己真的他見到佛菩薩,讓他慢慢去想,讓他慢慢的回頭。但是業報依舊不能避免,所以佛菩薩生大慈悲心,憐憫心,他造作罪業是無知。現在這個世間,造業重的人太多了,東方人不相信傳統教育,認為那個東西是舊的,舊的應該淘汰,要接受新的,災難來了。西方人不相信宗教,不相信有神,相信科學,科學發達,把大自然的環境、生態平衡破壞了。
- Jan 27 Wed 2010 14:56
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
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
我們從前面來看,真正入門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七信位的菩薩,《華嚴經》七信位的菩薩,入門。如果我們要把門檻放低一點,說什麼人入門?初信位的菩薩入門,也能講得通。初信位是什麼?小乘初果,大乘《華嚴經》上講的初信。能夠這樣講法,他斷八十八品見惑,見思煩惱,見煩惱斷盡。八十八品見惑,佛在一般教學上把它歸納五大類,好講,第一個是身見,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不再執著身是我。凡夫都執著身是我,這身見,非常愛惜這個身,這是很嚴重的煩惱,你不能解脫。身不是我是什麼?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像衣服一樣,我們把人身當作我,衣服是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初信位的菩薩,他就明白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這一關很重要。這個破掉之後,你就入《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我相那就無人相了,你看到別人也不執著了。「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眾生是宇宙,壽者是時間,你漸漸能突破時空,這入門。登堂,阿羅漢以上就登堂,十信位裡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這登堂;初住入室,入如來智慧之家,為真佛子。所以入門、登堂是相似位,不是真的,真佛子入室。
- Jan 27 Wed 2010 14:56
這星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doi0012 這星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第二個,「法無定性故。諸法為如來藏心之緣起法,原無一定之自性,故有彼此和融之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的,這就是如來藏心緣起所現的。所現這一切法,法沒有定性,一切法沒有自性,這個性是講性質。什麼是它自性?這個自性就是,緣起就是自性。譬如我們講一本書,書有沒有自性?我們讀的這個經本,這本書,書是從哪裡來的?書是這麼多張的紙把它訂在一起,這叫做書;如果一張一張拆開了,那就叫紙,就不叫書。書沒有自性,自性叫自體,它沒有自性。這一張一張紙有沒有自性?紙也沒有自性。這個我們知道,紙從哪裡來的?這一張紙,是許許多多纖維我們把它壓縮成這麼一張,我們叫它做紙。這纖維有沒有自性?那你再一分析就變成分子,分子再一分析就變成原子,原子再一分析變成電子、粒子。所以你分到最後,所有這一切物質都沒自性,沒有一定的自性。到最後不能分了,現在稱之為基本粒子,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極微之微,這是微塵,極微之微,再不能分了。為什麼?再分就沒有了。
- Jan 27 Wed 2010 14:53
持名念佛的最高指導原則
doi0009 持名念佛的最高指導原則
再看下面文,「於此經中發心之者」,前面講三乘,現在回過頭來講《華嚴經》,在《華嚴經》裡面發心的人不一樣,他是「從佛不動智而發菩提心」,這前面講過了。這個發,發有生起的意思,從佛不動智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自性本具的,必須從不動智才能夠生得起來,你只要有動,菩提心就生不起來,不動,心到不動的時候它自然起來。我們要問,到什麼時候才能起來?我們從一般經教裡面所看到的,大概是到不分別,有一點像,為什麼?不執著了才是阿羅漢,阿羅漢還沒有菩提心,肯定再往上提升,提升到不分別。不分別了,有相似的菩提心,還不是真的。什麼時候是真的?他不起心、不動念,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初發心。所以初發心,為什麼一切諸佛稱讚?為什麼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神通、道力都跟諸佛相等?這樁事我們要清楚,理要搞清楚,我們才能夠斷疑生信,信心才能生起。不要小看信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發菩提心,那就是初住菩薩,入了法身大士的行列。
- Jan 27 Wed 2010 14:52
阿賴耶識就是萬花筒
doi0008 阿賴耶識就是萬花筒
十法界的眾生因為無明,無明是動相,沒有善惡,就是起心動念,這一起心動念,精神的世界、物質的世界全都現前。現不是有次第的,不是有時間的,一時頓現,這才是真的。我們用電影放映機來做比喻,放映機它在動,機器一打開它動,動的時候它裡面底片不斷在轉動,它在動,所以你在銀幕上看到畫面。銀幕上的畫面就好像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的世界、物質的世界,它出現了。如果它不動,一時頓盡,那就沒有了,畫面就沒有了。畫面沒有,銀幕是什麼?銀幕是一片光明,空白,什麼都沒有,那個境界在佛法裡叫大光明藏。所以,大光明藏在我們淨宗法門裡面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裡頭什麼都沒有,不動了,無明盡了,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就是妄想。
- Jan 27 Wed 2010 14:51
現在人的見解是七情五欲
doi0007 現在人的見解是七情五欲
從起心動念,這就講的無明,無明上加個無始,沒有開始。沒有開始是什麼?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始有終是真的,沒有開始就沒有終了,就說明無明是假的,不是真的。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出來了,業相,業是什麼?業就是動,今天講波動,波動是業相。從波動裡面就產生能見相,能見相是今天我們講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從哪裡生的?從波動生的。物質現象呢?物質現象是從心、念頭變現出來的。這是阿賴耶識業相、轉相、境界相。見分就是轉相,轉變。境界相就是物質,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一現就全現出來,一時頓現,沒有先後。也沒有相續,不是相續的,我們看起來好像相續,所以我們在講席裡跟大家說,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加上相似,就好像此地無明上加個無始的意思是相同的,告訴你它不是真的。所以才說真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包括我們的身相,還包括你的精神。人死了不是有靈魂嗎?靈魂是什麼?靈魂是阿賴耶,靈魂還是個物質。我們講靈性,講得高一點,見分。境界相是相分。這是心跟物出現了,出現的時間同樣是短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