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I文件-佛寶法寶 (74)
- Jun 16 Tue 2020 16:39
上淨下空老和尚:多少人想求往生 為什麼去不了
- Jan 23 Fri 2015 17:47
上淨下空老和尚:儒釋道的傳承
上淨下空老和尚:儒釋道的傳承
- Feb 10 Fri 2012 13:26
淨空法師:十念持名念佛,口念耳聽清楚
淨空法師:十念持名念佛,口念耳聽清楚
- May 19 Wed 2010 12:21
真理永恆不變超越時間空間
真理永恆不變超越時間空間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三卷) 2009/0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33
- May 11 Tue 2010 09:17
九族關係不能夠錯亂教倫理
九族關係不能夠錯亂教倫理
>>>中國古時候的社會教育,在形式上有三種設施,第一個是祠堂,家家都有祠堂,每個姓氏都有個祠堂。祠堂教什麼?祠堂教孝悌、教倫理、輩分,九族關係不能夠錯亂,教倫理。第二個是孔廟,孔廟教什麼?傳統的道德。第三個是城隍廟,城隍廟教什麼?道家的因果報應。你看就這麼三樣東西,祠堂、孔廟、城隍廟,就把這一方人教得規規矩矩。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社會安定,天下太平,靠教育!讀書人常常在這些地方講學,一般祠堂都會辦成學校,就是家學,就是家族的子弟學校,叫私塾。私塾在哪裡教學?在祠堂,這個很有意義,讓小孩進入祠堂,知道有老祖宗。從小就教慎終追遠,眼前的父母、祖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連幾百年、幾千年前的老祖宗都念念不忘,都有恭敬心,所以對於現前祖父母、父母這些長輩懂得孝順。這種教育在古時候都有的。祠堂裡面還珍藏著一份好東西,家譜。家譜是什麼?家庭歷史,你可以一代一代往上面去追溯,這個人愛家。他不了解,對家的愛生不起來;他了解,愛家的情比什麼都深。這在全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沒有,唯獨中國有,有家庭歷史,記載著你世世代代的承傳,你們家的家道、家規、家訓、家學、家業。所以,五倫裡面有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個後不是說你後代你有子孫很多,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子孫裡面有賢人,有聖賢君子,能繼承你的家道、繼承你的家學、繼承你的家業,這是大事。
- Apr 21 Wed 2010 17:27
他說最後滅的這個《無量壽經》
他說最後滅的這個《無量壽經》
>>>所以諸位要知道,《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無量壽經》第九個本子,《無量壽經》有九種不同的版本,這是第九種,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這一位老居士,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有講過,講得不多,我們不太熟悉,是這個老人家晚年用了十年的時間,把《無量壽經》重新做一個會集本。《無量壽經》在《大藏經》裡面是有五種不同的原譯本。根據古大德文字記載的,我們知道《無量壽經》在中國,它來得很早,漢朝時候就來了,傳到中國來,總共到宋朝一共是有十二次的翻譯,換句話說,有十二種不同的譯本。我們知道從前沒有印刷術,印刷術是宋朝時候發明的,木刻版,宋朝以前沒有印刷術,所以這些經書都要手抄、要手寫,手寫諸位就知道數量不多,很容易失傳,一個災難、一個變遷就失掉了。我們中國編《大藏經》是宋朝,在把這些不同版本蒐集起來,發現目錄裡頭有,書沒有了,這十二種原譯本,《大藏經》上現在只剩下五種。用五種不同的版本,念起來就不方便,所以宋朝王龍舒居士第一個發心做會集本。這個人在我們淨宗是一位大德,學淨土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的,他最出名的一本書就是《淨土集》,《龍舒淨土文》,傳得很廣。
- Jan 27 Wed 2010 14:56
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
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
我們從前面來看,真正入門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七信位的菩薩,《華嚴經》七信位的菩薩,入門。如果我們要把門檻放低一點,說什麼人入門?初信位的菩薩入門,也能講得通。初信位是什麼?小乘初果,大乘《華嚴經》上講的初信。能夠這樣講法,他斷八十八品見惑,見思煩惱,見煩惱斷盡。八十八品見惑,佛在一般教學上把它歸納五大類,好講,第一個是身見,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不再執著身是我。凡夫都執著身是我,這身見,非常愛惜這個身,這是很嚴重的煩惱,你不能解脫。身不是我是什麼?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像衣服一樣,我們把人身當作我,衣服是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初信位的菩薩,他就明白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這一關很重要。這個破掉之後,你就入《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我相那就無人相了,你看到別人也不執著了。「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眾生是宇宙,壽者是時間,你漸漸能突破時空,這入門。登堂,阿羅漢以上就登堂,十信位裡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這登堂;初住入室,入如來智慧之家,為真佛子。所以入門、登堂是相似位,不是真的,真佛子入室。
- Jan 27 Wed 2010 14:56
這星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doi0012 這星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第二個,「法無定性故。諸法為如來藏心之緣起法,原無一定之自性,故有彼此和融之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的,這就是如來藏心緣起所現的。所現這一切法,法沒有定性,一切法沒有自性,這個性是講性質。什麼是它自性?這個自性就是,緣起就是自性。譬如我們講一本書,書有沒有自性?我們讀的這個經本,這本書,書是從哪裡來的?書是這麼多張的紙把它訂在一起,這叫做書;如果一張一張拆開了,那就叫紙,就不叫書。書沒有自性,自性叫自體,它沒有自性。這一張一張紙有沒有自性?紙也沒有自性。這個我們知道,紙從哪裡來的?這一張紙,是許許多多纖維我們把它壓縮成這麼一張,我們叫它做紙。這纖維有沒有自性?那你再一分析就變成分子,分子再一分析就變成原子,原子再一分析變成電子、粒子。所以你分到最後,所有這一切物質都沒自性,沒有一定的自性。到最後不能分了,現在稱之為基本粒子,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極微之微,這是微塵,極微之微,再不能分了。為什麼?再分就沒有了。
- Jan 27 Wed 2010 14:53
持名念佛的最高指導原則
doi0009 持名念佛的最高指導原則
再看下面文,「於此經中發心之者」,前面講三乘,現在回過頭來講《華嚴經》,在《華嚴經》裡面發心的人不一樣,他是「從佛不動智而發菩提心」,這前面講過了。這個發,發有生起的意思,從佛不動智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自性本具的,必須從不動智才能夠生得起來,你只要有動,菩提心就生不起來,不動,心到不動的時候它自然起來。我們要問,到什麼時候才能起來?我們從一般經教裡面所看到的,大概是到不分別,有一點像,為什麼?不執著了才是阿羅漢,阿羅漢還沒有菩提心,肯定再往上提升,提升到不分別。不分別了,有相似的菩提心,還不是真的。什麼時候是真的?他不起心、不動念,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初發心。所以初發心,為什麼一切諸佛稱讚?為什麼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神通、道力都跟諸佛相等?這樁事我們要清楚,理要搞清楚,我們才能夠斷疑生信,信心才能生起。不要小看信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發菩提心,那就是初住菩薩,入了法身大士的行列。
- Jan 27 Wed 2010 14:52
阿賴耶識就是萬花筒
doi0008 阿賴耶識就是萬花筒
十法界的眾生因為無明,無明是動相,沒有善惡,就是起心動念,這一起心動念,精神的世界、物質的世界全都現前。現不是有次第的,不是有時間的,一時頓現,這才是真的。我們用電影放映機來做比喻,放映機它在動,機器一打開它動,動的時候它裡面底片不斷在轉動,它在動,所以你在銀幕上看到畫面。銀幕上的畫面就好像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的世界、物質的世界,它出現了。如果它不動,一時頓盡,那就沒有了,畫面就沒有了。畫面沒有,銀幕是什麼?銀幕是一片光明,空白,什麼都沒有,那個境界在佛法裡叫大光明藏。所以,大光明藏在我們淨宗法門裡面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裡頭什麼都沒有,不動了,無明盡了,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就是妄想。
- Jan 27 Wed 2010 14:51
現在人的見解是七情五欲
doi0007 現在人的見解是七情五欲
從起心動念,這就講的無明,無明上加個無始,沒有開始。沒有開始是什麼?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始有終是真的,沒有開始就沒有終了,就說明無明是假的,不是真的。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出來了,業相,業是什麼?業就是動,今天講波動,波動是業相。從波動裡面就產生能見相,能見相是今天我們講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從哪裡生的?從波動生的。物質現象呢?物質現象是從心、念頭變現出來的。這是阿賴耶識業相、轉相、境界相。見分就是轉相,轉變。境界相就是物質,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一現就全現出來,一時頓現,沒有先後。也沒有相續,不是相續的,我們看起來好像相續,所以我們在講席裡跟大家說,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加上相似,就好像此地無明上加個無始的意思是相同的,告訴你它不是真的。所以才說真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包括我們的身相,還包括你的精神。人死了不是有靈魂嗎?靈魂是什麼?靈魂是阿賴耶,靈魂還是個物質。我們講靈性,講得高一點,見分。境界相是相分。這是心跟物出現了,出現的時間同樣是短暫的。
- Jan 27 Wed 2010 14:50
方先生所講人生最高的享受
doi0006 方先生所講人生最高的享受
下面兩句,「觸境自在,合本性淨」,觸境是什麼?六根對六塵境界,眼對色,耳對音聲,鼻對香氣,舌對味,身接觸,意就是念頭對法塵,六根對六塵境界得自在。什麼叫自在?六根觸六塵境界,裡面要是生七情五欲就不自在,為什麼生七情五欲?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就不自在。你有歡喜,你討厭,你要曉得喜怒哀樂愛惡欲,欲是欲望,統統是煩惱,你還起這些東西,你哪來的自在?所以觸境自在,是觸境五欲六塵不生,這就跟你自性清淨心相應,所以合本性淨。《壇經》上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跟這個相應,這是真正的享受。這是誰的享受?法身菩薩的享受,諸佛如來的享受。方先生所講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曉得,佛菩薩不是神、不是仙,他是人,這個一定要懂得。所以佛教,你真的明白了,它不是宗教,它跟宗教風馬牛不相干。
- Jan 07 Thu 2010 14:38
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
doi0013 不可以有生滅尋思觀察
我們從前面來看,真正入門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七信位的菩薩,《華嚴經》七信位的菩薩,入門。如果我們要把門檻放低一點,說什麼人入門?初信位的菩薩入門,也能講得通。初信位是什麼?小乘初果,大乘《華嚴經》上講的初信。能夠這樣講法,他斷八十八品見惑,見思煩惱,見煩惱斷盡。八十八品見惑,佛在一般教學上把它歸納五大類,好講,第一個是身見,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不再執著身是我。凡夫都執著身是我,這身見,非常愛惜這個身,這是很嚴重的煩惱,你不能解脫。身不是我是什麼?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像衣服一樣,我們把人身當作我,衣服是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初信位的菩薩,他就明白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這一關很重要。這個破掉之後,你就入《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我相那就無人相了,你看到別人也不執著了。「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眾生是宇宙,壽者是時間,你漸漸能突破時空,這入門。登堂,阿羅漢以上就登堂,十信位裡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這登堂;初住入室,入如來智慧之家,為真佛子。所以入門、登堂是相似位,不是真的,真佛子入室。
- Nov 27 Fri 2009 15:38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doi0005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承接取段上下文*** 在過去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示現,所以我們學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現在社會絕大多數的人沒有讀經、沒有聽經,所以產生很嚴重的誤會,認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佛教是低級宗教、多神教、泛神教,這個誤會太嚴重了。我們有機會要時時刻刻告訴別人,釋迦牟尼佛是人,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跟我們一樣父母所生,他有父親、有母親。而且生在貴族,他是淨飯王的兒子,太子的身分,十九歲捨棄王位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這十二年當中還學了六年苦行,禪定,到三十歲。十九歲到三十歲,十二年,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哲學他統統學過,學了之後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因為印度確實在這個世界上學術的成就是其他地區趕不上的,這是因為他的方法正確,他們修禪定,佛法裡面講的四禪八定是當時社會上非常流行,很多人修學。修四禪,他能到四禪天,修四定,他能到四空天,所以他們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太清楚了。六道輪迴不是佛說的,是婆羅門教說的,婆羅門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他們講的。他們見到了,當然釋迦牟尼佛也見到了。見到之後當然就會有問題出來,為什麼會有六道?這個問題沒人能解答;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也沒人能解答。所以釋迦牟尼佛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在菩提樹下入更深的禪定。什麼叫更深的禪定?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一放下,障礙沒有了,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德相全現前,問題全解決了,六道怎麼來的清楚明白了,六道之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見到了,這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老人家開始教化眾生,三十歲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是人,他不是宗教。
- Nov 27 Fri 2009 14:17
這星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doi0012 這星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第二個,「法無定性故。諸法為如來藏心之緣起法,原無一定之自性,故有彼此和融之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的,這就是如來藏心緣起所現的。所現這一切法,法沒有定性,一切法沒有自性,這個性是講性質。什麼是它自性?這個自性就是,緣起就是自性。譬如我們講一本書,書有沒有自性?我們讀的這個經本,這本書,書是從哪裡來的?書是這麼多張的紙把它訂在一起,這叫做書;如果一張一張拆開了,那就叫紙,就不叫書。書沒有自性,自性叫自體,它沒有自性。這一張一張紙有沒有自性?紙也沒有自性。這個我們知道,紙從哪裡來的?這一張紙,是許許多多纖維我們把它壓縮成這麼一張,我們叫它做紙。這纖維有沒有自性?那你再一分析就變成分子,分子再一分析就變成原子,原子再一分析變成電子、粒子。所以你分到最後,所有這一切物質都沒自性,沒有一定的自性。到最後不能分了,現在稱之為基本粒子,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極微之微,這是微塵,極微之微,再不能分了。為什麼?再分就沒有了。
- Nov 27 Fri 2009 11:11
成佛的人他看得清清楚楚
成佛的人他看得清清楚楚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八八九卷)香港佛陀教育協會2008/1/10檔名:12-17-1889 ★請上網看全文★
- Nov 25 Wed 2009 15:46
成佛的人他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