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f0045 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具足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八0卷) 2007/1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1880 ★請上網看全文★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大科第三是宗趣。
「宗趣」,宗是修行的宗旨,也是修行的綱要;趣是趣向,也就是說目標,我們修學,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最後能得什麼樣的果報。由此可知,修行不是白修,宗是因,趣是果,修因證果。這一會是第三會十住菩薩會,它的宗趣先從「會」講,就是第三會的宗趣,「以十住行德為宗,攝位得果為趣」,這就很清楚,我們特別要注意行德。佛法確實重行,解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是它在其次,解在其次,行是主要的。所以在全經是以華嚴三聖來做代表,毘盧遮那佛代表大方廣佛華嚴,文殊菩薩代表解門,普賢菩薩代表行門。這兩位菩薩在本經的地位,華嚴會上普賢是毘盧遮那的長子,老大,文殊為庶男。你就曉得了,《華嚴》解行都重要,還是偏重在行門,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是華嚴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會會都有不同的宗趣,三十九品每一品也有不同的宗趣,這都要知道。十住菩薩行德為宗,攝位得果為趣,攝位就是入位、攝入,你證得十住菩薩的果位。這裡是十住,初住、二住、三住、四住一直到十住,位位向上提升,這是修學的果報。
十住裡面的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不在十法界了。不像前面我們念的賢首菩薩,賢首菩薩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沒有超過十法界。初住菩薩超越了,什麼原因?初住菩薩把妄想斷掉,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初住就不起心、不動念。那什麼境界?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的境界。明心見性又是個什麼樣的境界?他說得很好,你什麼時候明心見性,你會跟他是同樣的境界,真正見到自性,就是見到真心,見到真心就真心用事了。我們現在是妄心不是真心,為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妄心。他真心,真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絲毫染污,給諸位說,什麼是染污?起心動念就染污,這是最微細的染污。要知道,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染污,你這一染污就壞了,麻煩就大;「 所以不起心、不動念,清淨心現前。清淨心沒有生滅,生死永遠沒有了 」,這是什麼?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般涅槃的境界,你證得大般涅槃。第三個是「本自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具足。第四個「本無動搖」,這是說你的心是定的。不像我們現在念頭很多,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念念不住。所以這個心是什麼心?這心是無常。你看四念處裡面世尊教我們「觀心無常」,那個心是什麼?念頭。念頭起滅,念頭不住,不停住,它在那裡生滅。你見性之後,這個生滅的念頭沒有了,本無動搖。
最後一句是「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不是起心動念?不是。起心動念你出不了十法界,這個能生萬法是說什麼?說你在迷的狀況之下。你迷,性不迷,性是大光明藏,是一片光明;可是一動念的時候,它就生萬法。我們今天講的宇宙,宇宙這個現相就出來了,宇宙現相為什麼會出來?因為它本自具足,它不是心外的。?我們用萬花筒做比喻大家好懂,自性就像萬花筒,這一動念就像它裡面的變化?。你只要動,它不就變了嗎?你不動,它不變。但是我們看到萬花筒不動,它裡頭還是有現相。真正的自性,不動的時候沒有現相,像一片光明,所以很難比喻。一動就像萬花筒,你不斷的動,它不斷的變,千變萬化,找不到同樣的相。我們今天看的相是心動,動了就是迷了,不動就覺。所以為什麼教你修定?修定覺悟,修定才回歸自性,自性本來不動,動是錯誤,這個理很深。所以學佛的人學什麼?我們凡夫迷得深,佛有方便法教我們,先放下執著,再放下分別,最後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妄想。放下執著你就是正覺,放下分別你是正等正覺,放下妄想你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佛,你本來是佛,你現在回歸你自己的本來,你本來是佛,正等正覺是菩薩,正覺是阿羅漢,這三個人叫覺者,覺悟。六道凡夫都是迷,不覺,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 Jan 07 Thu 2010 14:30
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具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