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裡面叫我們發長遠心
 >>>
有緣遇到這些大善知識、真善知識,他們慈悲,真的是大慈大悲,自然的流露,幫助你。問題你能不能聽懂?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幹你能聽得懂,你能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就是此地講的上進分善根人。修行不是一天、二天,不是一年、二年,也不是一世、二世,要發長遠心。佛門裡面叫我們發長遠心,是從今天起盡形壽,就是一生,我還有一口氣在,我就要認真去學一天。在大乘法裡面盡未來際劫,不是一劫、二劫,盡未來際劫我要勇猛精進絕不退轉。挫折不能避免,那是什麼那是業障,挫折是消除自己的業障。所以歡喜接受,不能迴避,迴避不掉的,你迴避那邊還會碰到,命裡有的,躲都躲不掉,你何必迴避一定是什麼歡喜接受,報掉。報掉是什麼這業障就化解、就沒有了。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真正懂得,六道裡頭三善道是什麼三善道,你過去造的是善,在這消你的善業,你在受這個果報享福。三惡道是消你的惡業,原來六道輪迴是這麼回事情,不算壞,消業障。善惡都要消掉,為什麼善惡都不好,都是染,不是清淨,淨業裡頭善惡都沒有,染裡頭有善惡。所以善惡統統消掉,淨業現前,淨業不在六道,六道裡頭沒有淨業,淨業在哪裡?淨業在四聖法界。所以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是屬於淨土,我們這才搞明白。菩薩修行,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善惡二邊都不沾,但是要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善惡二邊都不沾,心地清淨,修什麼對自己來講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清淨就是不執著,平等就是不分別,永遠離開分別執著,你的心才真的清淨,與上界相應了。這個上界是什麼?六道以上,與聲聞、緣覺、菩薩相應。這個都是屬於上進分善根,三乘學人所修的。 http://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命運能不能改斷惡修善命運就轉
 >>>>
下面從『何者為十』,「二何者下,依數列名」。前面講十種,「菩薩住有十種」,所以底下就說十種住,從初發心住、治地住到灌頂住,這是十住的名稱。「初發心住者,瓔珞云」,《瓔珞經》上說,「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恆二恆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修一切行、一切法門,乃至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為住」。我們把這一段念下去,「依仁王、起信」,這《仁王經》、《起信論》,「即十千劫來,修信行滿,入位不退,創起大心,發心即住,名發心住。三種發心中,即信成就發心也」。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講的就是初住菩薩,法慧在此地給我們講的十住經,這第一分,十住就是十個大段,這是第一大段。第一大段裡回溯十住是從十信來的,十信心滿這才入住。《瓔珞經》上這句話說得好,「是上進分善根人」,不但是上善根人,而且是上精進分。信者自然就精進,不信他會退轉,這是一定道理。他要真相信,成佛、成菩薩自己有分!「我認真幹,我這一生當中真正能成佛、成菩薩」,他能不幹嗎他為什麼會懈怠不相信。「成佛菩薩太難,我哪有這個福分我成不了佛也成不了菩薩」,他就懈怠、就懶散。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做到不貳過的就一個人顏回
 >>>菩薩精進,跟我們老祖宗所講的「不貳過」,這個精神、意思完全相同,過失只有一次,真正勇猛精進的人,往後有過失不會是重複的過失。孔子學生不少!三千弟子,真正能做到不貳過的就一個人顏回,所以夫子常常讚歎他。一般人不容易做到,雖然知道過失,他還會犯同樣的過失,不是立刻覺悟到就不會犯,同樣的過失總要犯很多次。以後覺悟不再犯,行,還是有救,如果永遠犯下去那就沒救。佛是允許人改過的,為什麼佛曉得,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的習氣,佛知道。佛也知道你犯多少次過錯會回頭,佛也曉得,總是在幫助你、在成就你,這是佛的慈悲。我們明瞭之後,我們對諸佛菩薩那種恭敬的心自然就生起來,生慚愧心、生懺悔心。佛菩薩時時刻刻幫助我們提醒,我們前面跟諸位講,佛菩薩名號造像它的意義,表法的意義,我們真的要是懂得,那不就是它天天在提醒我們嗎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所以這是性德自然流露,叫法爾常規,成了佛哪有不說的道理!在此地我們要記住,初住位的菩薩(發心住)就成佛,他菩提心發出來,這一發出來就永遠不會失掉。他是什麼心初住菩薩是什麼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叫大菩提心,永遠不失,永遠不改。從這個以後逐漸向上提升,到灌頂住,這個心就圓滿,菩提心圓滿。圓滿之後要行,這個地方是解,這要注意到,十信位是信,十住是解,十行位是行,十迴向是利他,是教化眾生。到十地信解行證大圓滿,一部《華嚴經》就是講這個。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爾常規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七二卷)  2009/11/25     檔名:12-17-2072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法跟性德不相應就變成外道
  >>>不但我們六道凡夫體會不到,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他也體會不到,為什麼他沒破無明。就是說他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障礙,讓你性德不能自然流露。那我們努力學,學不起心、不動念,行不行不行,你在那裡學不起心、不動念,你是有作有為,你不是自然的。能不能達到?能。能達到什麼地方第四禪的無想天,那裡頭的人都不起心、不動念,他也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他是個妄念修成的,他跟性相違背,他不稱性,他那個定功失掉,煩惱又起來,還是要往下墜落。這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修行的理論、方法跟性德不相應,就變成外道,佛家講「心外求法」就變成外道。佛法一定要明理,理要搞得很透徹,這個十種都是從理上說的。統統明瞭,相即無相,並不是捨了相去得一個無相,有沒有這種人有,我們六道裡面四空天就是這樣。四空天人,這是凡夫境界裡最高的,他討厭身體,有身體總是有麻煩。色界還有身體,財色名食睡沒有,他斷掉,但他有色身在,色身還是麻煩。佛教沒到中國來,老子就講過「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因為我有身體,要是沒有身體多自在,所以真有這樣的修行人,修無想定。無想定修成功了,生無想天,無想天裡頭沒有身,所以叫四空天,比色界還要高一層。他是用無想修成的,還是有作有為,不是無為法,有作有為,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我們要懂得,不能搞錯了。修到這個功夫也不是容易事情,叫四禪八定,四禪生色界天,四空定生無色界天,這都是有作有為的禪定,所以他出不了六道。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毒煩惱叫自己造三途惡業
 >>>世出世法的善根,這是佛的教誨,佛教六道眾生這是世間善根,佛教四聖法界的菩薩們那是出世間的善根。世間善根是什麼三善根,佛經上常講的,「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六道裡面這個世間法,一切善法都從三善根生出來的,所以它叫三善根。根,取植物有根它能夠生長,它能夠將來開花結果。我們現在這三善根怎麼樣?現在我們有貪,無貪的善根沒有;我們現在有瞋,常常不高興、發脾氣、怨天尤人,不瞋的善根沒有了;痴,那更沒話說,現在沒有智慧,天天生煩惱,這個要知道。我們有的三善根,現在不見,變成什麼變成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痴。毒誰?毒自己,不毒別人。三毒煩惱叫自己造三途惡業,你看貪,貪的果報在哪裡在餓鬼道,貪心重的人他往鬼道裡頭走,他來生不能得人身。瞋恚心重的人到地獄道。愚痴重的人,愚痴是什麼真妄、是非、邪正沒有能力辨別,往往搞顛倒,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把惡的當作善的,現在所講的價值觀顛倒,這個痴的果報是畜生。貪瞋痴的果報是餓鬼、地獄、畜生,他幹的是這個業,他將來往這個道路上去。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自己是完全不知道,還樂此不疲,以此為榮,這糟糕。佛菩薩能不能救他不能。佛菩薩常在那邊等待,等什麼等到他在三途裡面苦報受夠、受足,他就省悟過來,他一省悟,佛菩薩就來幫忙,佛菩薩幫助眾生很有耐心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絲毫保留都沒有全部給你
 >>>
三寶的淨德是覺正淨,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我們要從迷邪染回歸到覺正淨,這是三皈依。三皈依是什麼三皈依是佛法教學最高的指導原則,也就是你將來學習一生所希求的目標,自性裡面的覺正淨,不是從外頭來的。覺正淨誰沒有各個人都有,只是你迷了,迷了不起作用,起作用是相反的,起迷惑顛倒、邪知邪見、身心染污,起這個東西。覺悟之後,你起的就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個作用多好,這不能不知道,起覺正淨的作用。所以你看看佛教一入門,首先授什麼授三皈。不管你懂不懂,不管你上中下什麼樣的根性,一來先給你授三皈,平等!把佛法修學最高指導原則傳授給你,大公無私。中國古人常講和盤托出,就是一絲毫保留都沒有,全部給你。你一生所修學的千經萬論,一切諸佛無量劫所說的一切法,都出不了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全把它包括,就是「覺正淨」。覺正淨在三藏裡面,覺是慧藏,智慧;正是定藏,就是經;淨,清淨是律藏,戒律,就是三藏,淨而不染是律藏,正而不邪是經藏,覺而不迷是論藏,經律論三藏。我們要學的、要修的、要證的,將來要教人的、要弘揚的,都出不了這三個字。佛菩薩決定沒有隱私、沒有私心,統統都說出來,這是三寶的淨德,深信不疑。佛所說的統統是我自性裡頭有的,他的障礙沒有了,我現在是障礙重重透不出來。 http://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拼命幹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夠透徹
 >>>
你為什麼會相信肯定你是過去生生世世曾經學過這個法門,你這一接觸才歡喜,這一生又碰到,才能生歡喜心,才能生起信心,這個難得。這一生又遇到,不能放棄,放棄就可惜,又不知道哪一生才能遇到所以遇到之後就要把這個機會抓住,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要下定這個決心,你就是上上進分善根。所以《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想那要什麼樣的善根、什麼樣的福德因緣亦復如是,遇不到殊勝的因緣,我們對淨宗一知半解,那個信心善根的力量就不足。緣,我們要遇到正法,要遇到好老師、好的同參道友、好的修學環境,這是緣分。善根福德都與過去世有關係,緣分也不例外,所以與一切眾生結善緣重要,結法緣更重要。要真幹,有這種機會,自己不知道真幹,可惜!他為什麼不能真幹是他自己認識不清楚,他知道是好事,他不知道那個好,好到什麼程度他不知道;如果他要知道的話,他會拼命幹。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夠透徹,他幹這樁好事,裡面夾雜自私自利在裡頭,夾雜著名聞利養在裡頭,那就打折扣,把這樁好事大幅度的打折扣。本來這樁好事,是到極樂世界提升品位的,夾雜名聞利養、夾雜自私自利在裡面,就變成人天福報,連極樂世界都沒分。現在有一些人講人間佛教,聽起來很好聽,人間佛教不出輪迴。我們在大乘經裡面所看到的,沒有一部經佛教給我們還繼續搞輪迴,沒有,佛都是教我們出離法,佛都是教我們成菩薩、成佛的方法。連教我們做阿羅漢小乘經典有,大乘經典都沒有,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慈悲、厚愛,我們要知道感恩。感恩的具體表現就是認真學習,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有成就。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像-阿彌陀佛03.jpg 一切寶物當中至高無上第一寶
 >>>
學到這個地方,我想有一些同學能夠體會到,我們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什麼是寶什麼是一切寶物當中至高無上第一寶絕不是財富,絕對不是佛經上講的七寶。什麼是寶智慧是寶!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你要把它開發出來,這一開發出來之後,這叫成佛;不在外頭,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最寶貴的、最重要的就是明心見性,心性是寶,能幫我們解決一切問題。財富只能解決我們物質生活的問題,而且還不圓滿,還帶著有後遺症,我們把心用在這個地方那就錯了,你錯用了心。所以古大德有一句話說得好,這個世間帶不去的,你統統要放下,帶得去的你好好的留意。這句話講得好!你想想你將來是什麼能帶得去我們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連這個身體都沒有辦法帶去。身體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況身外之物這個話你真聽懂,你能不放下嗎自然就放下。六道眾生無量劫在這裡頭搞輪迴,什麼原因?就是迷了,就是不覺。念念貪圖這些帶不去的,死了他也放不下,阿賴耶識裡面還有這些落謝影子,我們一般講還有這個習氣。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永遠在這裡面受苦受難,脫離不了六道輪迴,苦,太苦!為什麼你在六道裡頭,你跟許許多多眾生結了怨,結怨是真的。你說你跟他們結了善緣,那是假的,結惡緣是真的,善會變成惡,惡不會變成善,這要知道。所以在六道裡頭,哪一道不苦三惡道苦,現在這個人間跟三惡道有什麼差別上進分的善根還有上進分,上進分裡面的上進分善根,那是什麼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他在這一生當中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三年五載他就成功,比這些菩薩修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高明太多。為什麼?他們要修一劫二劫、一恆二恆,你在這一生當中三、五年就完成,而且成就不輸給他們。這無比的殊勝,這個相信太難了。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恆河沙在哪裡就在當下
 >>>這個一劫二劫裡面的意思,是教我們長時間不退轉,你看它不是說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一千年、二千年,不是這個,一劫二劫不退轉。一恆二恆,這恆什麼意思恆河沙數諸佛如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到處講經說法,在恆河流域的時間最長,是印度的一條大河,像中國的長江、黃河一樣,這個兩岸人口很多,他在這邊教化眾生。講到大的數目,他常常就是用恆河沙做比喻,你看一個恆河裡的沙,一個沙比喻一尊佛,你說它有多少尊佛這意思我們明白了,這個意思就是普賢菩薩所講的,教我們常隨佛學。厲害!他沒有講一恆二恆菩薩、一恆二恆善友,他不是這樣講的,他舉最高的諸佛如來。我們這一生真能遇得到嗎你們想想能不能我們這一生當中,能遇到這麼多諸佛如來嗎我相信,你信不信你不敢相信。我憑什麼相信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明白這句話,我們親近一恆河沙佛、二恆河沙佛,乃至無量恆河沙佛,有沒有道理心裡頭有佛!恆河沙佛在哪裡就在當下,就在現前。你看剛才我們不是念過嗎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在面前。三世不是真的,我們迷了,因為有分別執著就有三世;沒有分別執著,三世就沒有了,所以說時空維次突破。特別是未來佛,現前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為什麼他有佛性。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佛性,佛在經上講得好,既然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他有佛性。再看看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這自然現象,這屬於無情的,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法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見聞覺知)、有圓滿的相好。所以佛在這部經裡面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種智就是一切種智,同是同樣的、同等的,圓滿一切種智。這一恆二恆還說得太少了,不止!真的是無量無邊。所以你一念覺,無量無邊恆河沙數諸佛所就在面前;一念迷那就遠了,那就不知道你到哪一劫你才省悟過來。佛法關鍵在迷悟,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