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E文件-醫療聖賢 (231)
- Dec 08 Wed 2010 12:21
最重要人不能沒有福報
- Sep 07 Tue 2010 08:58
得不到老師的指導這一生空過了
得不到老師的指導這一生空過了
>>>第八,「親近善友」。具備前面七個條件,我們還要找增上緣,外面的力量來幫助我們,那是什麼?老師。尋師訪友,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很難遇到,遇到之後不可以離開,我們要得不到老師的指導,這一生空過了。所以人生在世,兩個大恩人,第一個是父母,父母生我、養我,我這個身命是得自於父母,沒有父母哪有這個身?所以,人不能不孝順父母,不孝順父母是忘恩負義,果報不可思議。現在這個社會確實,自己發達了,享受五欲六塵,置父母不顧,不問他死活,這種人在今天社會有,而且不少。諸位想想,父母的心裡有多難過,這跟殺父殺母有什麼差別?照佛經上來講,果報在阿鼻地獄,大不孝,罪很重,你給社會大眾做了最不好的榜樣。不但是你個人,你影響到社會,社會確實有許多人看了你這個樣子向你學習,也都不孝,這個罪就重,這個罪就是變成五無間地獄。第二個大恩人是老師,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對老師的孝順應該跟對父母是相等的。我們離開老師再不聞不問,這是對老師的大不孝,對老師大不孝的那個罪,跟對父母大不孝沒有兩樣。
- Aug 24 Tue 2010 18:14
失掉人身之後得人身就難了
失掉人身之後得人身就難了
>>>下面,緣覺依「十二因緣」修,這都是第一個條件,聲聞依「四諦」修,天人修「上品十善」,還要加一個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種人生天。人間第一個條件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不具足,我們失掉人身之後得人身就難了。來生還能到人道嗎?那要問問你五戒十善修得怎麼樣。經教裡面跟我們講的,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阿修羅道。其實,阿修羅道福報很大,比我們人道是殊勝太多了,怎麼說他是下品?這一生是不錯,來生就不行了。為什麼?他造作的惡業太嚴重,來生必定墮落。這佛在經教裡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我們修行千萬不能錯了道路。阿修羅真認真的修十善、修五戒,也能夠達到上品,為什麼不稱他上品要稱他下品?他有兩個習氣很嚴重,這兩個習氣害了他,一個是傲慢,一個是嫉妒、好勝,爭強好勝。他做好事,修功德很大,所以他福報很大,他也學習經教,所以他有智慧;你看,有智慧又有福報,就是傲慢、好勝、嫉妒這個煩惱重。他有智慧、有福報,他造的惡業也嚴重,所以果報在三途。我們知道了會常常反省,我有沒有這個習氣、有沒有這個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真修行。
- Aug 24 Tue 2010 17:26
盡量的向平等心上下功夫
盡量的向平等心上下功夫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六九卷) 2009/11/21 檔名:12-17-2069
- Aug 24 Tue 2010 17:24
愛心的落實在生活當中是謙虛
愛心的落實在生活當中是謙虛
>>>天台宗供本師釋迦牟尼佛、迦葉、阿難,佛的兩大弟子。釋迦牟尼佛代表性體,真誠;迦葉代表自受用,清淨平等覺;阿難代表他受用,大慈大悲,傳法利益眾生,結集經藏,傳法度眾生。華嚴宗供華嚴三聖,我們這個背後背景是華嚴三聖,毘盧遮那是自性的本體,代表真誠,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踐,福慧雙修,文殊代表慧,普賢代表福,慧是自利,福是利他。自利的是真實智慧,幫助眾生是真實的福報,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表法的意思,你要懂,它時時刻刻在提醒你,你要用真誠心,你要修你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你要以大慈大悲,無條件的愛心去愛護別人。愛心的落實在生活當中決定是謙虛,謙虛是第一德。釋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看經典所記載的,他對哪一個人不尊敬!孔子在世,對貧賤人、對小孩都非常恭敬,都不失禮。謙卑是學人,學做人、學作佛的基礎,第一德從這裡開始。能夠謙卑這才能夠尊重別人,從這裡做起,能尊重別人才真正能夠關愛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才能全心全力捨己為人,幫助別人。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看到老鷹找不到東西吃,餓得很可憐,自己把身上肉割一塊餵老鷹;看到老虎也餓得很可憐,捨身餵老虎。一般人做不到,確確實實是捨己為人,不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的果報在三途,捨己為人是菩薩、是佛,這種精神我們要學習。
- Aug 24 Tue 2010 17:21
五臟六腑跟眼耳鼻舌身一體
五臟六腑跟眼耳鼻舌身一體
>>>這個事實真相明白,關係搞清楚,《華嚴》的倫理,倫理就是講關係。從我們自身來講,我們這個身體,眼耳鼻舌身不同的器官,它是什麼關係?這是外表,裡面五臟六腑,是什麼關係?五臟六腑跟眼耳鼻舌身有什麼關係?一體,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小宇宙。擴大呢?擴大是虛空法界,大宇宙。大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跟我們什麼關係?像這種十法界在華藏世界裡面數不清,我們只可以用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來說。無盡的諸佛剎土,每一個諸佛剎土裡面都有十法界,它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從微觀世界裡面講,每一個微塵、每一個毛端裡面,有虛空法界、有諸佛剎土,微觀世界裡面的諸佛剎土也有六道輪迴,那個六道裡面每一個眾生還各個都有毛端,毛端裡頭又有十法界,重重無盡。這是什麼?這是自性,自性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微觀世界裡面有世界,那個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樣大,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一一微塵皆如是,一一毛端皆如是。很可惜這科學家沒有讀到《華嚴經》,要讀到《華嚴經》,他會大開眼界,他們從來沒想過這個事情,佛把這事實真相完全展現出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依正莊嚴跟自己是一體,所以菩提心現前,真心現前。
- Aug 17 Tue 2010 13:00
廣狹淨穢差別等事有善惡不清淨
廣狹淨穢差別等事有善惡不清淨
>>>但是,下面講,這講我們六道,六道裡面,「但天人外道三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這要記住。天人、外道是六道裡頭眾生,三乘他們超越六道輪迴了,聲聞、緣覺、菩薩、佛。聲聞是小乘,三乘裡面的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這叫三乘,在哪裡?在四聖法界。合起來講,天人、外道、三乘就是十法界,十法界所有的眾生都有因果,所有因果皆有所作。為什麼?都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天人、外道是三種煩惱統統具足,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一樣都不缺。愈往上面去,煩惱輕一點,聲聞、緣覺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執著,他有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是分別,他有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起心動念,所以他有所作。到菩薩,菩薩雖然分別執著沒有了,他有起心動念,所以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處所,皆有果報」,只要你有作你就有處所,你就有果報,「廣狹淨穢差別等事」,廣是共業,狹是別業,有淨有穢,四聖法界是淨,六道輪迴是穢,六道裡面,這個穢土裡頭有善有惡。諸位要知道,四聖法界裡頭沒有善惡,它才會清淨,有善惡不清淨。所以有這麼多差別之事,這是說十法界裡頭的。那我們就知道,萬法無作是什麼境界?是一真法界裡面的境界,我們應當要學,這是事實真相,這是本來面目,原本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在境界裡起心動念,錯了,要肯承認,要敢放下,改過自新,回歸自性,就對了。這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哪個人不想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試試看,看能不能放下。為什麼不能放下?你用的是妄心,你就沒有辦法放下妄想。「我想放下妄想」,這就是個妄想,以妄想對治妄想,永遠搞不清楚。
- Aug 03 Tue 2010 14:40
台灣教育部最近提倡的「有品教育」
台灣教育部最近提倡的「有品教育」
>>>願,願度眾生,在佛法裡面通常用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的第一條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是大乘裡面的本願。度是協助、是幫助,十法界特別是六道裡面苦難眾生,你要幫助他,你要協助他。幫助他什麼?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我們自己得到諸佛菩薩的幫助,我們已經回頭,我們已經覺悟,這一覺悟就離苦。所以佛法教學總的目標,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教學目標。一切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你看看《論語》裡面第一句話,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說什麼?說那個樂,悅是快樂、喜悅,喜悅從哪裡來的?從學習來的,學而時習之。你把你所學的完全做到了,那個習就是現在講的落實,落實在心裡、落實在生活、落實在行為,快樂!你沒有白學,你所學的全用上了。這種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名聞利養的喜樂,不是五欲六塵的喜樂,這個喜樂是從自性裡頭往外面流,就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在佛法裡面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是學習。
- Aug 03 Tue 2010 14:30
台灣教育部最近提倡的「有品教育」
台灣教育部最近提倡的「有品教育」
>>>願,願度眾生,在佛法裡面通常用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的第一條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是大乘裡面的本願。度是協助、是幫助,十法界特別是六道裡面苦難眾生,你要幫助他,你要協助他。幫助他什麼?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我們自己得到諸佛菩薩的幫助,我們已經回頭,我們已經覺悟,這一覺悟就離苦。所以佛法教學總的目標,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教學目標。一切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你看看《論語》裡面第一句話,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說什麼?說那個樂,悅是快樂、喜悅,喜悅從哪裡來的?從學習來的,學而時習之。你把你所學的完全做到了,那個習就是現在講的落實,落實在心裡、落實在生活、落實在行為,快樂!你沒有白學,你所學的全用上了。這種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名聞利養的喜樂,不是五欲六塵的喜樂,這個喜樂是從自性裡頭往外面流,就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在佛法裡面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是學習。
- Aug 03 Tue 2010 14:29
這五大類第一個是倫理
這五大類第一個是倫理
>>>有了品德才可以修學技術、才能,所以底下接著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正式可以接受佛陀教育。佛陀教育科目非常之多,絕不是一所大學能夠相比的,你喜歡學哪個科目它統統有。我們將佛法介紹給人,通常都是歸納,有人問我,佛經裡講的是些什麼?我把它歸為五大類,介紹容易。這五大類一分開叫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五大類第一個是倫理,第二個是道德,第三是因果,第四是科學,第五是哲學。佛法不迷信,科學、哲學都講到最高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是非常適合科學的,為什麼?科學講證據、講實證,佛法重視實證。所以你看《華嚴經》四分,清涼分為四分,信解行證。信解是學校教育,釋迦牟尼佛在世,所有的學生跟他,主要是到此地,法門無量誓願學,得跟釋迦牟尼佛學。
- Aug 03 Tue 2010 14:18
三毒煩惱被什麼東西引起來的
三毒煩惱被什麼東西引起來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六0卷) 2009/11/12 檔名:12-17-2060
- Aug 03 Tue 2010 14:15
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
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
>>>怎麼樣提升?提升的時候你不從菩提心上著手,你無法提升,也就是說我們要想提升要用真心,用妄心是不可能提升的。可是真心有障礙,煩惱是障礙,煩惱去不掉,用《華嚴經》上的名詞,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去不掉。去掉就是聖人,你能夠把執著去掉,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事實就這麼簡單,可是就做不到;分別要是放下你就是菩薩;起心動念放下,恭喜你,你成佛了。說得容易,做是真難!因此我們就不能不依從古聖先賢、佛菩薩教給我們這些程序方法,從哪裡學起?從根本法學起。不從根本,就好比建大樓一樣,你沒有打地基,怎麼蓋都會倒下來,不能成立,沒有用處,搞一生都搞不成功,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親身體會的。根是什麼?儒釋道的三個根,那是基本戒律,戒定慧三學都是依它為基礎。你沒有這個基礎的時候,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你說這東西麻煩大了。這三個東西是什麼?我們先說佛法的,我們在學佛,十善業道。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告訴我們,他把它比喻作大地,十善業道像大地。你看看所有一切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依它而建立,沒有它全落空。你就曉得世尊對十善業道是多重視,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統統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十善業道不是念的,十善業道是要做的,真正把它做到。綱領只有十條,那個綱領一展開可不得了,展開是什麼?全部的佛法,它離不開,離不開大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沒有離開十善業。再告訴你,這是佛在經上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無盡的佛法,都沒有離開十善業道,你就曉得它多重要。也可以這麼說法,一切佛法全是落實在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把它落實了;沒有十善業道,你那個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儒呢?儒家的根是《弟子規》,《弟子規》的性質就像我們的十善業道。儒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你學得再好,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如果你要沒有做到你還是個凡夫,你不是聖賢君子。儒家過去也有學位,最高的學位是聖人,第二個學位是賢人,第三個學位是君子。就像我們佛門裡面講佛陀、菩薩、阿羅漢,這是佛門的三個學位,儒家有三個學位:聖、賢、君子。道家也不例外,道家的根是《太上感應篇》。
- Aug 01 Sun 2010 08:59
「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就對了
「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就對了
>>>>諸位同學在此地必須要知道,我,淨空法師是個凡夫,不是聖人,不是佛菩薩。有沒有過失?有,天天還在懺悔,改過自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看到一個人有好處,我就讚歎他,這個人的好處是不是真的能永恆保持,那我不敢說。他一樁好處我就讚歎他一樁,他有缺點我不批評他、我不說他。父母這樣教我的,老師這樣教我的,佛菩薩經典也是這樣教我的。當然,我也不敢輕易讚歎人,但是我讚歎的那個人,諸位要能用孔老夫子這個教誨去理解就好。夫子說,他說開始,我對一個人,「聽其言而信其行」,夫子的心多厚道,你說什麼我都相信;以後看多了,有很多人言行不符,說的是一樁事情,做的又是一樣,他所做的跟他說的相違背,所以夫子晚年態度改變了,他說現在我對於人「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就對了。我讚歎的那個人,諸位同學要記住,你要細心去觀察他跟我講的一樣不一樣。我跟他們沒相處過,只是聽說,我聽了相信他,他做的跟我想像的不一樣,那我就無可奈何。所以孔子教我們這樣,這個方法是正確的。尤其夫子讓我們考量兩樁事情,很多人批評這個人是惡人,那你要細心觀察是真的還是假的,不要冤枉了人;很多人讚歎這個人是好人,你要細心觀察他,他是真好還是假好,不要被他蒙蔽了。這種教訓多好,我們要永遠的記住。看人、接觸人,常常在一起細心觀察他,夫子給我們一個標準,「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與人相處,知人太不容易,知人是聖人。
- Aug 01 Sun 2010 08:58
她就能守住自己的標準德行
她就能守住自己的標準德行
>>>今天聖賢君子少,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沒有受過基礎教育。古時候善人、君子那麼多,它有道理。一般在中國古時候是大家庭,這個教育非常嚴格,小孩從什麼時候就開始教學?母親懷孕的時候,她就學太任。所以先生稱自己妻子為太太,太太名詞從哪裡來?從「三太」來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媽媽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都有個太字。太任懷文王的時候,《史記》裡頭有記載,眼睛不看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就是傲慢的言語不出,她就能守住自己的標準德行。為什麼?影響胎兒。實行胎教。小孩出生之後誰教他?媽媽,媽媽不離開小孩。尤其是三年,到三歲,不離開母親的懷抱,不離開母親的視線。所以母親的一舉一動都要合乎規矩。規矩是什麼?就是《弟子規》。所以《弟子規》這是教小朋友,是母親做給嬰兒看的。你看他從出生,他眼睛睜開就會看,他耳朵在聽,他就在學習。他到三歲學了一千天,這一千天根深蒂固,是這麼個道理。這才是真的叫紮根教育。這一千天的根紮好了,一生都不會動搖。就是說,你不要看他三歲,他很懂事,他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善惡,他有能力辨別,為什麼?他媽媽給他做出這個標準來了。中國古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一千天紮的根到八十歲不會變。現在誰紮根?現在電視紮根,網路在紮根,電視裡頭演些什麼東西他全學會了。現在聽說這社會上一個新名詞,十五六歲的時候叫「叛逆」,這個名詞在古書查不到,中國古籍、典籍裡頭沒這個名詞,哪有這種道理!所謂孝子賢孫,這不能不曉得。中國最近這一個世紀,清朝亡國之後,我們對於古聖先賢教誨愈來愈疏遠了,抗日戰爭之後就沒有了,再也看不到了。所以現在這個社會有這麼多災難,人日子過得這麼苦,其來有自,不是沒有原因的。
- Aug 01 Sun 2010 08:51
她就能守住自己的標準德行
她就能守住自己的標準德行
>>>今天聖賢君子少,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沒有受過基礎教育。古時候善人、君子那麼多,它有道理。一般在中國古時候是大家庭,這個教育非常嚴格,小孩從什麼時候就開始教學?母親懷孕的時候,她就學太任。所以先生稱自己妻子為太太,太太名詞從哪裡來?從「三太」來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媽媽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都有個太字。太任懷文王的時候,《史記》裡頭有記載,眼睛不看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就是傲慢的言語不出,她就能守住自己的標準德行。為什麼?影響胎兒。實行胎教。小孩出生之後誰教他?媽媽,媽媽不離開小孩。尤其是三年,到三歲,不離開母親的懷抱,不離開母親的視線。所以母親的一舉一動都要合乎規矩。規矩是什麼?就是《弟子規》。所以《弟子規》這是教小朋友,是母親做給嬰兒看的。你看他從出生,他眼睛睜開就會看,他耳朵在聽,他就在學習。他到三歲學了一千天,這一千天根深蒂固,是這麼個道理。這才是真的叫紮根教育。這一千天的根紮好了,一生都不會動搖。就是說,你不要看他三歲,他很懂事,他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善惡,他有能力辨別,為什麼?他媽媽給他做出這個標準來了。中國古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一千天紮的根到八十歲不會變。現在誰紮根?現在電視紮根,網路在紮根,電視裡頭演些什麼東西他全學會了。現在聽說這社會上一個新名詞,十五六歲的時候叫「叛逆」,這個名詞在古書查不到,中國古籍、典籍裡頭沒這個名詞,哪有這種道理!所謂孝子賢孫,這不能不曉得。中國最近這一個世紀,清朝亡國之後,我們對於古聖先賢教誨愈來愈疏遠了,抗日戰爭之後就沒有了,再也看不到了。所以現在這個社會有這麼多災難,人日子過得這麼苦,其來有自,不是沒有原因的。
- Aug 01 Sun 2010 08:50
「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就對了
「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就對了
>>>>諸位同學在此地必須要知道,我,淨空法師是個凡夫,不是聖人,不是佛菩薩。有沒有過失?有,天天還在懺悔,改過自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看到一個人有好處,我就讚歎他,這個人的好處是不是真的能永恆保持,那我不敢說。他一樁好處我就讚歎他一樁,他有缺點我不批評他、我不說他。父母這樣教我的,老師這樣教我的,佛菩薩經典也是這樣教我的。當然,我也不敢輕易讚歎人,但是我讚歎的那個人,諸位要能用孔老夫子這個教誨去理解就好。夫子說,他說開始,我對一個人,「聽其言而信其行」,夫子的心多厚道,你說什麼我都相信;以後看多了,有很多人言行不符,說的是一樁事情,做的又是一樣,他所做的跟他說的相違背,所以夫子晚年態度改變了,他說現在我對於人「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就對了。我讚歎的那個人,諸位同學要記住,你要細心去觀察他跟我講的一樣不一樣。我跟他們沒相處過,只是聽說,我聽了相信他,他做的跟我想像的不一樣,那我就無可奈何。所以孔子教我們這樣,這個方法是正確的。尤其夫子讓我們考量兩樁事情,很多人批評這個人是惡人,那你要細心觀察是真的還是假的,不要冤枉了人;很多人讚歎這個人是好人,你要細心觀察他,他是真好還是假好,不要被他蒙蔽了。這種教訓多好,我們要永遠的記住。看人、接觸人,常常在一起細心觀察他,夫子給我們一個標準,「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與人相處,知人太不容易,知人是聖人。
- Aug 01 Sun 2010 08:44
回頭也是一個很艱難的道路
回頭也是一個很艱難的道路
>>>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聽佛的開示,我們才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而佛菩薩教學的終極目標,並不是說我們知道了、懂得了,有這個事情就可以了,不是的,這不是佛菩薩教學的意思。佛菩薩教我們的意思是要我們自己親證,證得,證得才是自己的,才有受用。證得當然不容易,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佛教我們回頭,回頭也是一個很艱難的道路,不能不走。走一步就接近一步,走兩步就接近兩步,愈接近你當然有感受,這個感受是什麼?煩惱輕了,你走這條路愈走煩惱愈輕,智慧長了,愈走智慧愈增長,這裡頭有法喜充滿。怎麼個走法?古大德教我們真幹!真幹就是修行。修行這兩個字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錯了,迷就是錯了,邪就是錯了,染污就是錯了,把這個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就對了。把迷修正過來,覺悟了,把邪修正過來就正了,邪知邪見修正過來是正知正見,染污修正過來是清淨,這叫修行。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經,念多少聲佛號,我磕多少大頭。有沒用處?如果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些毛病都沒有修正過來,沒用!從前李老師常常警告我們,這種修行方法,臨終的時候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不管用。所以要真幹。染淨、邪正、善惡有沒有標準?有。佛所說的一切經就是標準,總的來說,一切經總不外乎戒定慧這三樁事情。現在佛門編輯的《大藏經》怎麼分類?就分成這三類,叫三藏,經藏、律藏、論藏。經藏是講定,以定為主,律藏是以戒為主,論藏是以慧為主,不外乎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就是戒定慧三學,就是佛法僧三寶,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我們起心動念,那個標準是經論;我們的言語、我們的造作,那個標準是戒律。用戒律修正我們身口的行為,用經論修正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思想見解與經論相應的是正知正見,與經論相違背的是邪知邪見。
- Jul 20 Tue 2010 09:44
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八德
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八德
>>>所以人循著性德去生活,那一生是美好的,來生更美好,不能違背性德。性德是什麼?中國老祖宗說得很好,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性德。五倫是講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講關係,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義務,那個義務就是德行。五倫是屬於道,跟關係相應的這是德,所以父慈子孝這是德,君仁臣義是德,朋友有信這是德。在中國,老祖宗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五種基本的德行五常,常就是性德,與自性相應這是常;我們現在的話講,這個常就是宇宙之間的規則。像我們地球的運轉,環繞太陽一周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是自然現象。隨順自然現象這是德,不可以違背大自然,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道。所以在人倫上面,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仁義禮智信,這是隨順大自然,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八德,八德兩個講法,古時候講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現在人是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八德路都是用這個名稱。這兩種說法重複四個字,把重複的去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十二個字,這就是順著自性,這就是積功累德。念念不忘就是積功,就是積功累德,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我們的言語造作,必須跟它相應,中國老祖宗教我們的。
- Jul 20 Tue 2010 08:59
中國傳統文化是大乘的根基
中國傳統文化是大乘的根基
>>>我們真正要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化,這個很重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大乘的根基,現在學《弟子規》,《弟子規》大家知道了,這麼多年我們在提倡,大家曉得了。能不能學得好?用心就學得好。實在講,老祖宗教給我們的東西,教我們抓綱領,綱領抓住。中國傳統東西是什麼?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多簡單。佛法裡面,淨業三福、五戒十善、六度、普賢十願,也是四個科目。你真的用心,真的心上有,那你就契入境界。所以我們常講的八德,八德兩個講法,古人的講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來又有一種講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我們把它合起來,四個重複,四個重複去掉十二個字,這是中國的德目。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孝悌忠信從我心做起,禮義廉恥從我身做起,仁愛和平從我行做起」,我們自己身心健康、家庭和樂,家和萬事興,我們居住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為什麼?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人,哪一個人不能成聖成賢?佛法講,哪一個人不能作菩薩、不能作佛?問題是你自己肯不肯幹,得用心才行。心上再不要有自私自利,再不可以有是非人我,不能有名聞利養,不能有五欲六塵,心裡頭要有道德,這個道德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有的。道德就是我的心,心就是道德,道德就是我的行為,行為就是道德,成就了。佛菩薩大聖大賢之道,不在外頭,在自己自性裡面,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請上網看全文
- Jul 20 Tue 2010 08:49
說孝一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
說孝一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
>>>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這就是眾生的根機不相同,時節因緣不相同。一切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地區不相同,大的地區,世界不相同,這個世界是什麼?諸佛剎土,不相同;我們現在講,你生活在哪個星球,不一樣,這個關係就很大了。根性不相同,無論你生存在哪個星系,哪個星球裡頭,確實都有聰明的、有愚鈍的,根有利有鈍,煩惱有輕有重,這都是幾乎不能夠避免的,不會有一個地方程度很整齊的,沒有。連極樂世界也不例外,不過極樂世界人跟人的差距不大,不像我們這個地方差異很大。那是什麼原因?極樂世界是一個非常圓滿、非常理想的修學道場,這個地方很奇怪。你們看了許多經,佛在經上講,極樂世界上面沒有國家、沒有國王、沒有皇帝,沒有;也沒有政府,也沒有警察,警察沒有當然軍隊更沒有,那裡面是有些什麼?那裡頭有佛、有菩薩。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好像那一個世界就是一個學校,這很特殊!那裡面的人個個都是上善之人。也就是說明,我們今天講的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他們都做到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找不到。我說這個話,我知道很多同學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你不了解事實真相。《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是懂得這句話的意思,我說這個話你就能聽懂。譬如我們中國人講一個「孝」,這是一個字,這一個字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就是說孝一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世出世間一切法,一法不漏。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佛並沒有說是佛法,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不可思議!佛法裡面說個「十善」,十善一展開,這是佛經上講得很清楚,菩薩所修的十善,一展開的條目多少?八萬四千條,真的,一條一條寫出來的,十善展開,八萬四千條。實際上呢?實際上再擴展,遍法界虛空界,一法不漏,孝也在裡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入這個境界,你多歡喜!那才叫究竟,才叫做圓滿,究竟圓滿。這是學佛的人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這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