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E文件-醫療聖賢 (2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境界現前要保持不動心
  >>>有一種人,如果他得到三昧,我們也就講的見性,念佛也能見性,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見性,那講《華嚴》就自在。為什麼?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你得到,你當然就自在。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有得到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雖沒有放下,沒有完全放下,古大德告訴我們,放下一分就相應一分,放下兩分就相應兩分,所以煩惱不能長,不可以增長。在我們業障深重的這些凡夫,煩惱要天天減輕。要知道,在這個世間,我們從早到晚,要學善財童子,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幫我們消業障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問題是你會不會學這個人找我麻煩,我想做一樁好事,他障礙我做不成,你煩不煩惱你煩惱,錯了,錯在哪裡錯在你還會生煩惱,怎麼不生智慧你要生智慧你就是菩薩,你生煩惱你就錯了。沒有這個境界現前,你不知道你生煩惱;境界一現前,我又生煩惱,感謝他提醒我,善財童子就這麼搞成功的。什麼時候你能夠在境緣當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真正都生歡喜心,不生煩惱只生智慧,你成功了。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唯有自己謙卑能尊重別人
 >>>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個原則,這個社會叫禮義之邦、和諧社會,它自自然然就形成了。你看我們老祖宗的東西不好嗎現在在台灣,幾個大都市裡我們都看有八德路、有忠孝路、有仁愛路。住在八德路裡面的人沒有八德,住在仁愛路裡的人不知道仁愛,那就錯了。可見得政府設立這些名稱,還不都是時時刻刻提醒市民的,希望我們認真去做,這個都市、這個社會決定是像中國古往今來大治之世。在現前這個社會,可以給全世界做最好的榜樣,不必多,我們只要路名統統實現,世界第一。哪個國家社區能像這樣美好!可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從小頭一個學什麼學謙卑,唯有自己謙卑,能尊重別人的人,才是家和、家興,國力才能夠發展。我們中國人常說「國泰民安」,千年盛世是從這個教育上紮根的。特別我在高雄走的時候,條條路都叫我感動。天天在那裡走,也都是走到麻木不仁,好像這些名詞與自己不相干,錯了,大錯!每個名詞跟我都相關,都是我的性德。你看政府在提醒,可惜我們沒覺悟,我們沒有把它當回事情看,錯在這個地方。這些也都是經上這句話,「入菩薩無量方便」,我們街道名稱都是菩薩無量方便,這是正的、是好的。跟香港不一樣,香港街道都是外國人名字,很多路都是香港歷任總督的名稱,這我們不必去學它。但是中國這些路的名字都是倫理道德,甚至於還有因果,都有,非常之好,這都是值得宣揚的。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對了你這個路走對了
 >>>
下面接著說,「但為約法身大智大悲之上,法具無盡,須當安立五位行門」。由此可知,安立五位行門是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因為五位行門是從哪來的一切眾生有分別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執著而建立的,不是真的。這個裡頭有句話,「法身大智大悲之上,法具無盡」,這個法是法相,就釋迦牟尼佛教學上來講就是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無盡跟無量是一個意思。無量怎麼學法只要你放下就圓滿了。如果不肯放下,你慢慢學,學的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我們現在人講的知識,學的是知識。真的是智慧,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智慧,就是大智大覺;只要裡面夾雜著有分別執著,智慧就變成知識。所以,現在有些學校用佛經開課,把它當作一門哲學來研究,《華嚴經》叫華嚴哲學。諸位要曉得,華嚴哲學是知識,不是智慧,它沒有離開分別執著。離開分別執著,知識就變成智慧;不肯放下分別執著,學《華嚴》也就學了知識,不一樣,這不能不知道。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放下是多麼重要,不能不放下。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再分別
 >>>要怎樣讓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天天上升,不至於墮落這後頭有一句話,「離諸分別」,這句話太重要。你看他沒有講離諸執著,他講離諸分別。如果是離諸執著,你到西方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如果離諸分別,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生實報莊嚴土,你往生的時候就成就。你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他要十二大劫,你這十二大劫已經完成了。也就是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再分別,這個人念佛往生一生就是實報土。換句話說,在《華嚴經》上他已經超越十個階級,就是十信位,從初信到十信他超過,他生到那邊去就是初住菩薩。這還得了嗎這種在我們這個世間做得到、做不到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你肯放下就做到。本來離分別在我們這個世界是四聖法界,可是到極樂世界他就超越十法界。這什麼原因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先用佛光照你,佛光這一照,把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這是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加持是相對的,你有一分功德加給你一分,兩分功德加給你兩分,三分功德加持三分。阿彌陀佛並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這種加持是相對的,跟你的功行是相等。所以你有離諸分別的功行,佛力一加持,你那個無始無明起心動念馬上就沒有,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所以不能不認真去努力,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十方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的,唯獨極樂世界有。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十方三世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極樂世界,原因就在此地。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不犯這過失
 >>>在今天這個亂世,我們要想幫助苦難眾生,從哪裡下手從自己下手,從自己的良心下手,我自己先改變。你看到許許多多人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天天接觸,一接觸回想我有沒有善,也就是廣大社會群眾在提醒我有沒有回頭。我不要希望別人回頭,希望別人回頭錯了,我回頭,這個重要。別人呢別人種種示現都是來幫助我的,都是來教化我的,都是我的善知識,就像善財童子一樣。善財之所以一生成就,沒有別的祕訣,就是在菩提道上學生只有他一個人,他沒有同伴,有同伴就有障礙。同伴怎麼我們兩個程度差不多,我何必要尊敬你!沒有同伴就是個個都是我的老師,個個都是佛菩薩在示現表演,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在提醒我,希望我在這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佛果。善財童子沒有辜負大眾的期望,他一生真成佛了。他的方法,我們每個人可以學得到,因為他是屬於漸修,他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往上提升,他不是像惠能大師那樣。惠能大師是一聞千悟,我們做不到;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我們也做不到,那是上上根人。善財給我們做的這個榜樣是普通人,不是上上根人,他是爬樓梯,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往上爬,不是難事。所以你要懂得訣竅在哪裡,要從這個地方掌握到,就是肯定,我們教學的時候在理論上也是這麼講,肯定人性本善,承認一切人都是好人。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是取中庸在日用平常當中是禮
 >>>佛陀為我們示現什麼都放下,物質生活三衣一缽,精神上的生活給我們示現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形相給我們示現金剛不壞身,身體健康,不生病,年歲增長他形相不衰,這些給我們大眾自自然然生起強烈的信心。人生活在世間要以什麼為目的要以快樂為目的,要以法喜充滿,不是以賺錢、以升官為目的。賺錢你得不到歡喜,做高官你還是得不到歡喜,人生要生活在歡喜的世界,這就對了。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生當中不忘記父母老師之恩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七八卷)  2007/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1878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生當中不忘記父母老師之恩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菩薩的人他生智慧他不生煩惱
 >>>
所以一切境緣要始終保持你的清淨平等覺,不攀緣,但是一定要隨緣,隨緣裡面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就對了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倫理也是侷限於一個小範圍
 >>>
我現在勸導大眾,我們這個大社會,這個菩提心是真難,這不是容易事情,我們要知道。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的東西比這個層次低一點,他還是用妄心,用得正,所以跟我們講倫理道德。倫理也是侷限於一個小範圍,沒有能拓開,像佛法裡面講的倫理講得太大了,範圍太廣了,包括了虛空法界。我們老祖宗講沒有這麼多,他只講五倫,你看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講這五種關係,這五種關係是人道圓滿了,人道不出這五種關係。所以四海之內皆朋友也,朋友有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的義務,所以朋友有信,誠信。現在這個社會,五種關係都沒有,如果曉得一切人道跟我們都是朋友關係,我們怎麼能騙他?欺騙一個人,這個朋友就沒有了,這一倫就沒有了。所以現在父子不孝,夫婦有別都不懂,長幼有序都沒有了,這個社會才大亂,人過的生活過得很辛苦。祖宗教導我們必須要遵守,懂得這個關係。處好關係有原則,這個原則就是道德,這稱之為德。所以講五常,常就是正常,仁義禮智信。仁是仁慈、愛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仁。義是循理,我們現在講是合情、合理、合法,這是義。禮是禮節,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也就是說,理從哪裡開始從謙虛,對待任何人要謙虛,要懂得尊敬別人,這是禮。智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用事。信是誠信,信實。人要做到基本的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一擴大就是八德,我們今天講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常常存這個心,這個世界多麼美好。我們的老祖宗沒有教我們成佛,教我們做個好人。佛教我們成佛,但是成佛是從好人做起的,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那佛法就沒分了,所以一定要做到。我們能夠常常用孝悌忠信存心,這就好。學佛要想成就,這個清淨平等覺要記住,大慈大悲必須要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為什麼極樂世界人人都是發大菩提心,我們要不是大菩提心,跟他們不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所以要想到極樂世界,這個《無量壽經》的經題一定要把持住。  //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你說那是不是理一心不亂?這個不是凡夫能做到的,我想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也做不到,我有理由相信。為什麼?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他還是用阿賴耶識,沒有轉識成智,他是得一心不亂,叫事一心不亂,不是理一心,所以他同事法界,不是同理法界,理一心同理法界。理法界在哪裡?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就是《華嚴經》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有能力做到,極其微細的念頭,念念是阿彌陀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高的很難,那真不容易,最低限度我們要念到功夫成片,那就起作用了。要把念佛這個事情當作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餘的都是雞毛蒜皮,都是小事,這才叫大事。勸人念佛,第一功德,真實功德。所以這個裡面的理事都是深無際限,沒有邊際,沒有限量。勝諸凡夫,這凡夫講六道,六道裡特別是講色界天跟無色界天。       底下講,亦勝二乘,二乘是聲聞、緣覺,他們比不上,他們所證的偏真理故,這個是事一心不亂的境界,二乘人。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義自見古人定的標準是讀書千遍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0卷)  2009/1/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30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命終時迷惑墮到畜生道
 >>>佛在經上舉這個比喻,把這個誤會了。古時候的印度有些修行人,四禪八定雖沒有那麼深,得到一點點小定。小定天眼開了,看到牛死了以後牠的靈魂生天,他親眼看到的。他想生天,想想牛一生幹什麼牠又做的什麼好事替人耕田、吃草。所以他就持牛戒學牛,為什麼他以為學牛將來可以生天。錯了牛生天不是因為吃草耕田去的。佛講前世他修的上品十善,臨命終時迷惑墮到畜生道,這一生他畜生道的業受滿了,他過去生中上品十善的業因生起來,牠是憑這個去的,這才是真正的因。所以他因跟果都搞錯了,天不是究竟果報。證得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六道就沒有,進入四聖法界,那比六道高。四聖還不是究竟果報,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法界沒有了,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個地方叫一真法界,那才是真正的果報,才是真正所謂的永生。連十法界都不能算永生,十法界裡面有阿羅漢、有辟支佛、有菩薩、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講六即佛,判他們叫相似即佛,很像,不是真的。什麼是真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脫離十法界,那是真的,那叫真實的果報。所以我們一般人把這個因跟果看錯了。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常的心就是跟自性相應
 《無量壽經》這才得了一個真正集大成的善本。所以我講這個會集本,第一遍是在美國講的。淨宗同學一定要讀,一定要認真學習,要知道這部經就是如來授記,在我們這個世間最後滅的一部經。這個經沒有了之後就剩下一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到法滅盡之後,這句佛號還能度很多眾生,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今天講到治心,心要空知道性相、理事因果皆不可得。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殺盜淫妄妄語兩舌大錯特錯
 >>>大聖大賢、諸佛菩薩都教我們起心動念想什麼想一切苦難眾生。我們剛剛學完的《妄盡還源觀》,四性德,真正是大德,是自性起的作用。第一德是「隨緣妙用」,我們都隨緣,但是用不妙,我們用錯了,菩薩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隨一切眾生的緣,確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叫妙用,那是佛菩薩;我們起心動念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就不妙,這是我們應當向佛菩薩學習的。第二個「威儀有則」,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在人間,我們要想幫助別人,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這就是佛菩薩,這就是聖賢。如果我們表現的形象不好,讓人家學這壞榜樣,我們就錯了,我們就有罪。希望我們對社會、對大眾有正面的影響,不要有負面的,正面的就是把道德做出來,把因果報應做出來,把倫理做出來,這就好,這是正面的。如果我們要做殺盜淫妄,要做妄語、兩舌,這就錯誤,大錯特錯,那就要負因果責任,要負倫理道德的責任。所以威儀有則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的行為能夠給世間人做好樣子。http://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e0035 三賢位滿總為趣地之方便
 >>>「後一勝進」,勝是殊勝,進是提升,再進一步,進一步什麼他才「趣後」,十住後面是十行,趣後就是十行,又升一級,升上去了。後面這一品叫「明法品」,「明法品」幫助十住菩薩提升到十行。我們再接著看底下,這是先介紹一下,「前會無勝進者,但是趣位方便,未成位故」。前會是十信會,十信菩薩,十信菩薩在佛法裡是小學,沒有學位,所以他只是趣位的方便,他本身沒有學位,所以就沒有勝進這個意思。因為十信菩薩沒有出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超越十法界才有學位,這個學位是真的。所以阿羅漢叫小果,小果裡頭他有個學位,在大果裡頭他沒有,大乘裡面他沒有。小乘裡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小乘的學位,都沒有出十法界,而且前面三果還沒有脫離六道,到阿羅漢才算脫離六道,所以阿羅漢算一個小果。底下「迴向是位」,十迴向,十迴向也沒有進趣,就是勝進趣後十迴向也沒有,為什麼?「三賢位滿,總為趣地之方便」。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叫三賢位,到登地才叫聖人,所以我們常講三賢十聖。三賢是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三賢位,所以第十迴向三賢位圓滿了。圓滿怎麼樣圓滿往上面去是登地,是聖人了,轉賢成聖。所以三賢位他修學的目標是要證聖人的果位,就跟小學畢業他的目標是進中學,中學畢業之後他的目標進大學。所以在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裡面,從最上面階段說,他們都沒有學位,都沒有拿到學位,到登地這才真正有學位。所以,總為趣地之方便故。「亦顯趣無分別,離趣相故」,這句說得非常好,他沒有身見了,為什麼他不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顯這個意思在。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幫助別人當中同時又提升自己
 >>>
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法真實受用,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一個「信」字。清涼大師給我們講解這部經典,用了四個字做為總綱,信、解、行、證。前面我們在「賢首品」裡面讀過,「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信太難太難!這些我們有嗎我們自性裡頭真有。現在怎麼不相信。不相信自己有這個智慧,不相信自己有這個德能,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相好,這是真正的悲哀,信心危機。明明有,你不相信,那就沒法子。這是性德。如果《華嚴》這個你要是相信,那就好辦了,孝悌忠信是性德,本來有,禮義廉恥是性德,仁愛和平是性德,都是自己本來有的,這有什麼難處聖賢人,哪個不是聖賢;佛菩薩,哪個不是佛菩薩統統都是,是你自性裡本有的。你現在迷失了自性,現在你相信煩惱,你不相信性德。所以你想恢復,你必須先相信,你才能恢復得了。過去,我們在湯池做這個試驗,當地的居民跟普通人一樣,通過三、四個月的教學,完全變了。我們的老師感到驚訝,人民是怎麼這麼好教的看看佛法就曉得了,當然如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本有的,就是沒有人喚醒他;一喚,他就醒了,有什麼困難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e0034 在幫助別人當中同時又提升自己
 >>>
我們學佛能不能得到佛法真實受用,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一個「信」字。清涼大師給我們講解這部經典,用了四個字做為總綱,信、解、行、證。前面我們在「賢首品」裡面讀過,「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信太難太難!這些我們有嗎我們自性裡頭真有。現在怎麼不相信。不相信自己有這個智慧,不相信自己有這個德能,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相好,這是真正的悲哀,信心危機。明明有,你不相信,那就沒法子。這是性德。如果《華嚴》這個你要是相信,那就好辦了,孝悌忠信是性德,本來有,禮義廉恥是性德,仁愛和平是性德,都是自己本來有的,這有什麼難處聖賢人,哪個不是聖賢;佛菩薩,哪個不是佛菩薩統統都是,是你自性裡本有的。你現在迷失了自性,現在你相信煩惱,你不相信性德。所以你想恢復,你必須先相信,你才能恢復得了。過去,我們在湯池做這個試驗,當地的居民跟普通人一樣,通過三、四個月的教學,完全變了。我們的老師感到驚訝,人民是怎麼這麼好教的看看佛法就曉得了,當然如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本有的,就是沒有人喚醒他;一喚,他就醒了,有什麼困難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老師的恩德還是念念不忘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41 ★請上網看全文★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e0032 無量劫來感情太深了,捨不得放下
 第三,「緣起相由故。緣起之法,不得單獨保體,必為相由而僅成體者,故隨而有可和融之理」。凡是緣起之法,實在講哪一法不是緣起?最初一念不覺,那個一念就是緣起,最初的緣起。佛法裡面稱為無始無明,無始,沒有開始,就是當下一念,沒有開始,這講最初的緣起。這一念怎麼?一念十法界頓現,一念頓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如果一覺悟了,覺悟是一念頓息,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那個一念就斷掉了。一念斷掉是什麼?一念斷掉是自性現前。那個境界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本自清淨」,你證得了,「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一念頓證。迷悟都在一念,一念起,迷了;一念放下,悟了,都在一念。知道是一切法因緣所生,《中觀論》裡面講得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