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G文件-學佛修行 (4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們淨宗善導大師
 >>>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這個話說得好。日本、韓國、越南,在唐朝時候,這些國家都派了許多僧人(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那個時候,天台的智者大師、我們淨宗的善導大師,那都是名教授。這些小國,很多他們回去之後成為祖師大德,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智者大師的學生。現在我們到日本,幾乎每個寺廟,你去看他的祖堂,供養祖師的,你都看到善導、天台大師他們的塑像,中國沒有了。還有他們的畫像,放在屋的椽上,你抬頭去看,畫像、塑像。他們對於祖師非常尊重,特別是善導大師,把淨土宗傳過去的。日本的寺廟用善導大師做寺名的,幾乎到處你都看到,「善導寺」,你看到善導寺,那肯定就是修淨土的道場。這樁事情,我們在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裡讀到,隋唐大德曾經很認真的來探索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是他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最重要,能夠代表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大家公推《華嚴》,稱《華嚴》為根本法輪,其他一切經教叫《華嚴》眷屬。《華嚴》是棵大樹,它是根是本,其他是這個樹上的枝枝葉葉。而《華嚴》最後是歸到淨土,於是《無量壽經》變成根本的根本,它最後歸到這裡,根本的根本。所以《華嚴》、《法華》這些大乘教變成什麼?變成《無量壽經》的由序。我對這個說法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我相信淨土是怎麼相信的?從《華嚴經》上相信的,從《法華經》、《楞嚴經》上相信的。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的是苦不堪言不能忍會退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七三卷)  2009/11/26    檔名:12-17-2073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絲毫保留都沒有全部給你
 >>>
三寶的淨德是覺正淨,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我們要從迷邪染回歸到覺正淨,這是三皈依。三皈依是什麼三皈依是佛法教學最高的指導原則,也就是你將來學習一生所希求的目標,自性裡面的覺正淨,不是從外頭來的。覺正淨誰沒有各個人都有,只是你迷了,迷了不起作用,起作用是相反的,起迷惑顛倒、邪知邪見、身心染污,起這個東西。覺悟之後,你起的就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個作用多好,這不能不知道,起覺正淨的作用。所以你看看佛教一入門,首先授什麼授三皈。不管你懂不懂,不管你上中下什麼樣的根性,一來先給你授三皈,平等!把佛法修學最高指導原則傳授給你,大公無私。中國古人常講和盤托出,就是一絲毫保留都沒有,全部給你。你一生所修學的千經萬論,一切諸佛無量劫所說的一切法,都出不了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全把它包括,就是「覺正淨」。覺正淨在三藏裡面,覺是慧藏,智慧;正是定藏,就是經;淨,清淨是律藏,戒律,就是三藏,淨而不染是律藏,正而不邪是經藏,覺而不迷是論藏,經律論三藏。我們要學的、要修的、要證的,將來要教人的、要弘揚的,都出不了這三個字。佛菩薩決定沒有隱私、沒有私心,統統都說出來,這是三寶的淨德,深信不疑。佛所說的統統是我自性裡頭有的,他的障礙沒有了,我現在是障礙重重透不出來。 http://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恆河沙在哪裡就在當下
 >>>這個一劫二劫裡面的意思,是教我們長時間不退轉,你看它不是說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一千年、二千年,不是這個,一劫二劫不退轉。一恆二恆,這恆什麼意思恆河沙數諸佛如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到處講經說法,在恆河流域的時間最長,是印度的一條大河,像中國的長江、黃河一樣,這個兩岸人口很多,他在這邊教化眾生。講到大的數目,他常常就是用恆河沙做比喻,你看一個恆河裡的沙,一個沙比喻一尊佛,你說它有多少尊佛這意思我們明白了,這個意思就是普賢菩薩所講的,教我們常隨佛學。厲害!他沒有講一恆二恆菩薩、一恆二恆善友,他不是這樣講的,他舉最高的諸佛如來。我們這一生真能遇得到嗎你們想想能不能我們這一生當中,能遇到這麼多諸佛如來嗎我相信,你信不信你不敢相信。我憑什麼相信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明白這句話,我們親近一恆河沙佛、二恆河沙佛,乃至無量恆河沙佛,有沒有道理心裡頭有佛!恆河沙佛在哪裡就在當下,就在現前。你看剛才我們不是念過嗎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在面前。三世不是真的,我們迷了,因為有分別執著就有三世;沒有分別執著,三世就沒有了,所以說時空維次突破。特別是未來佛,現前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為什麼他有佛性。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佛性,佛在經上講得好,既然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他有佛性。再看看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這自然現象,這屬於無情的,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法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見聞覺知)、有圓滿的相好。所以佛在這部經裡面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種智就是一切種智,同是同樣的、同等的,圓滿一切種智。這一恆二恆還說得太少了,不止!真的是無量無邊。所以你一念覺,無量無邊恆河沙數諸佛所就在面前;一念迷那就遠了,那就不知道你到哪一劫你才省悟過來。佛法關鍵在迷悟,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做到不貳過的就一個人顏回
 >>>菩薩精進,跟我們老祖宗所講的「不貳過」,這個精神、意思完全相同,過失只有一次,真正勇猛精進的人,往後有過失不會是重複的過失。孔子學生不少!三千弟子,真正能做到不貳過的就一個人顏回,所以夫子常常讚歎他。一般人不容易做到,雖然知道過失,他還會犯同樣的過失,不是立刻覺悟到就不會犯,同樣的過失總要犯很多次。以後覺悟不再犯,行,還是有救,如果永遠犯下去那就沒救。佛是允許人改過的,為什麼佛曉得,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的習氣,佛知道。佛也知道你犯多少次過錯會回頭,佛也曉得,總是在幫助你、在成就你,這是佛的慈悲。我們明瞭之後,我們對諸佛菩薩那種恭敬的心自然就生起來,生慚愧心、生懺悔心。佛菩薩時時刻刻幫助我們提醒,我們前面跟諸位講,佛菩薩名號造像它的意義,表法的意義,我們真的要是懂得,那不就是它天天在提醒我們嗎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所以這是性德自然流露,叫法爾常規,成了佛哪有不說的道理!在此地我們要記住,初住位的菩薩(發心住)就成佛,他菩提心發出來,這一發出來就永遠不會失掉。他是什麼心初住菩薩是什麼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叫大菩提心,永遠不失,永遠不改。從這個以後逐漸向上提升,到灌頂住,這個心就圓滿,菩提心圓滿。圓滿之後要行,這個地方是解,這要注意到,十信位是信,十住是解,十行位是行,十迴向是利他,是教化眾生。到十地信解行證大圓滿,一部《華嚴經》就是講這個。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恆河沙在哪裡就在當下
 >>>這個一劫二劫裡面的意思,是教我們長時間不退轉,你看它不是說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一千年、二千年,不是這個,一劫二劫不退轉。一恆二恆,這恆什麼意思恆河沙數諸佛如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到處講經說法,在恆河流域的時間最長,是印度的一條大河,像中國的長江、黃河一樣,這個兩岸人口很多,他在這邊教化眾生。講到大的數目,他常常就是用恆河沙做比喻,你看一個恆河裡的沙,一個沙比喻一尊佛,你說它有多少尊佛這意思我們明白了,這個意思就是普賢菩薩所講的,教我們常隨佛學。厲害!他沒有講一恆二恆菩薩、一恆二恆善友,他不是這樣講的,他舉最高的諸佛如來。我們這一生真能遇得到嗎你們想想能不能我們這一生當中,能遇到這麼多諸佛如來嗎我相信,你信不信你不敢相信。我憑什麼相信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明白這句話,我們親近一恆河沙佛、二恆河沙佛,乃至無量恆河沙佛,有沒有道理心裡頭有佛!恆河沙佛在哪裡就在當下,就在現前。你看剛才我們不是念過嗎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在面前。三世不是真的,我們迷了,因為有分別執著就有三世;沒有分別執著,三世就沒有了,所以說時空維次突破。特別是未來佛,現前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為什麼他有佛性。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佛性,佛在經上講得好,既然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他有佛性。再看看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這自然現象,這屬於無情的,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法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見聞覺知)、有圓滿的相好。所以佛在這部經裡面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種智就是一切種智,同是同樣的、同等的,圓滿一切種智。這一恆二恆還說得太少了,不止!真的是無量無邊。所以你一念覺,無量無邊恆河沙數諸佛所就在面前;一念迷那就遠了,那就不知道你到哪一劫你才省悟過來。佛法關鍵在迷悟,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爾常規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七二卷)  2009/11/25     檔名:12-17-2072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心塌地一門深入放下萬緣
 >>>「修一切行」,前面我們引的《瓔珞經》上十種德行,一定要具足。這十種德行,諸位細細跟《弟子規》去對照,《弟子規》全都包括,所以《弟子規》是《十善業》落實的細目。十善是綱領,展開來就是《弟子規》,學習《弟子規》就是學習《十善業》,我們要把它看作是佛門根本的戒律,要認真努力去學習。還得要學習道家的《感應篇》,因果教育。倫理道德教育你接受了,你不會做壞事,為什麼?做壞事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德有傷,貽親羞」,父母難過、老師難過。所以孝親尊師要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要落實在《感應篇》,人懂得因果教育,不敢做壞事。懂得倫理道德是羞於作惡,做不善那是丟人的事情,他不願意做;因果教育,不敢作惡。這個根才紮得穩,《十善業道》才能夠圓滿,沒有這個基礎,十善業也做不到,我們得細心去觀察。所以,修一切行,一切法門,《瓔珞經》上這個十德說得好,佛在經典裡面,像這一類的教誨很多,說不盡。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的是苦不堪言不能忍會退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七三卷)  2009/11/26    檔名:12-17-2073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重要的要防止心靈的污染
 >>>
我們要怎樣真正做到精進,就是做得進步?底下兩位天王是教我們方法,你看西方廣目的意思是多看,細心冷靜觀看這個社會。西方天王手上拿的是龍,也有地方做的是蛇。龍蛇代表什麼?善變,變化太大。特別是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在變化,人事物都是快速在變化,比古時候的社會有很大的差距。天王右手拿著一個寶珠,這個珠代表什麼?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不變的是什麼祖宗的教誨不能變,佛菩薩的經教不能變,那就是那個寶珠。我們有這兩樣東西,就能應付得了這個複雜的社會。真正有修為,你還能夠指導這個社會,幫助這個社會,恢復安定和平,恢復正常的秩序,表這個意思。還有北方天王,叫多聞,多聽,多看多聽。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傘蓋,代表什麼意思防止污染,傘蓋是防止污染的,現在講環保,就是這個意思。不但要防止外面物質上的污染,更重要的要防止心靈的污染。你看看這是佛把民間一般人祭拜的這些神,請到佛法裡面來,加上新的名稱,加上新的意義,變成佛教教學。所以你要懂得,進天王殿看到這些東西,你就曉得它都是教我的。我要能夠做到持國,做到增長、廣目、多聞,這就護持自己。我回到家裡,我能這樣做就是護持我一家;你當一個老板,在你公司行號,你就護持這個公司;你是一個國主,不說大,你是個縣市長,你要學,你就能護持你一個縣、一個市,多好的教育。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萬不要把魔當作佛在佛的經典
   下面第九,知一切法智,「謂如來既知所化眾生,亦復了知能化諸法,是名知一切法智」。你能夠了解眾生的根性,用什麼方法去教他,用什麼方法幫助他很快就能回頭,那你對一切法不知道怎麼行?所以在四弘誓願裡面,那是很重要的學習綱領,第一句是叫你發心,那就是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諸佛菩薩、世間聖賢所以會令人尊敬,沒有別的,只有一樁事情,他能夠捨己為人,他能夠愛人如己,所以他能夠做出犧牲奉獻,這才能感動一切眾生。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他怎麼會不愛眾生?他當然能夠捨己為一切眾生。你問他,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因為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他怎麼知道他證得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證得,自己的性德,自性裡頭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的相好統統現前。他不是隨心所欲,因為他自己已經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隨心所欲?高明,他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想什麼,都能滿他的願。不過這裡頭有一樣,與性德相應的,他滿足你,與性德不相應的,他不滿足你,為什麼?他不起感應。所以與煩惱相應的,跟佛不發生感應道交的作用,與自性性德相應的,會起感應道交作用。譬如善,你心裡有十善、你身體有十善、你行為有十善,跟佛菩薩有感應。如果我心裡有十惡,殺盜淫妄,身也是幹殺盜淫妄,跟佛菩薩不相應,跟他不起感應道交。造十惡的人跟佛菩薩不起感應道交,另外一個人起感應道交,他很喜歡,他會加持你,幫助你做更惡的,那誰?魔。所以你反其道而行之,跟魔就相應。所以學佛好,千萬不要把魔當作佛,去學魔去了。表面上是學佛,實際上他是魔,這個事情有,不是假的,真有,我們要小心謹慎。佛跟魔的辨別有沒有標準?有。標準在哪裡在佛的經典。我們常常讀誦佛的經典,依照佛的經典所說的理論、方法來修行,我們就跟佛相應,佛加持我們。如果我們雖然讀的佛經,沒有依教奉行,還是搞貪瞋痴慢,還是搞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你就跟魔相應,魔來加持你。魔的加持跟佛的加持不一樣,魔的加持也要你有福報,你沒有福報他也加不上你,你有福報的時候,他讓你做大惡,他將來把你送到阿鼻地獄,他也來度你。不像佛,佛把我們度到佛菩薩境界去,魔是把你度到三惡道去,這個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辨別,關係太大了。知一切法智。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以承當別人的讚歎至少執著了
  >>>讚歎別人也不能過分,一定要曉得他能接受多少,就是你讚歎他,別讓他長傲慢心,那真正值得讚歎。聽到別人讚歎就歡喜,聽到別人毀謗就不高興,這種人不能毀謗,也不能讚歎。為什麼他會起副作用。什麼時候能讚歎?他如如不動,別人稱讚,自己不敢承當。不但不能生歡喜心,而且生警惕之心。別人稱讚我、誇我,我有沒有那麼好自己更要認真努力向善,改過自新,這才對。遇到別人毀謗,自己要認真反省,有沒有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樣學習的態度就對了。在此地,諸佛如來當然讚歎,沒有問題。為什麼他們已經是入住位的菩薩,入位者。這個入位,前面我們學得很多,知道了,這個位就是大菩提心。換句話說,這些人從初住到十住,初住菩薩,他住在哪裡住在真誠,住在真誠心,住在清淨平等覺,住在大慈大悲。諸佛如來讚歎,他們動不動心如果一動心就墮落。諸位要知道,大菩提心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在我們世間,什麼時候值得別人讚歎你像《金剛經》上所說的那個標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可以承當別人的讚歎,至少他不執著了。像我們過去所學的,最低限度是什麼人《華嚴經》上所講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可以了。初信位的人,身見破除,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邊見斷了,不再有對立的念頭,這個可以。換句話說,沒有證得初果,初信位的菩薩之前是凡夫。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種煩惱困擾你昏沉精神提不
  >>>
還要走這麼長的路也相當困惑,有沒有個便宜的方法?真的,佛菩薩懂得我們的心理,但是這個便宜的方法,你要能接受也不簡單,也不是你這一生。也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你聽了才肯接受,這就是淨宗帶業往生、念佛法門。不需要花那麼長的時間去斷煩惱,帶著煩惱也能完成,這個法門只有一個。不像其他的,其他的斷煩惱、證菩提,那個法門有八萬四千,有無量法門;說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斷煩惱,只有一門,彌陀淨土,除這一門之外沒有第二門。這一門裡最可貴、最難得的,就是你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死心塌地,那你這一生能成就。可是我們念佛,常常,這很多不是一個、兩個,可能我們自己也有這個現象,兩種煩惱困擾你,一個叫昏沉,精神提不起來,佛號提不起來,常常忘記。另外一種叫掉舉,雜念太多,心定不下來,想念佛號,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頭,不曉得起多少個妄念。遇到這個狀況怎麼辦?古大德教給我們,遇到這個狀況,你就把佛號放下,為什麼?你愈念煩惱愈重。放下是什麼?懺除業障,最好的方法去拜佛,拜佛的時候求佛力加持、求懺悔,懺悔業障。拜佛的時候把一切妄想放下,對著佛像如同佛在面前,恭恭敬敬的禮拜,拜上一百拜、兩百拜、三百拜,拜佛的時候默念。拜佛不要出聲,出聲傷身體、傷氣。默念,佛力加持,真正求懺悔,曉得自己業障很重,這時候跟諸佛菩薩很容易感應道交。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敢不敢對人用真心別人都騙我
 >>>
現在我們學佛明白這個事情,敢不敢對人用真心?不敢。為什麼別人都騙我,我要用誠實對他,那我不就吃虧了嗎你對我虛情假意,我還給你的也是虛情假意,所以永遠不能成就。怎麼才能成就?中國古人說得好,「吃虧是福」,你要肯吃虧。你怕吃虧,你用虛偽的心去修菩薩道,不相應,你的心跟這個道不相應,所以永遠不能成就。那怎麼不怕吃虧,你虛情假意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你。不怕吃虧的人結果怎麼樣他有福,他在這個世間可能是吃了很多虧,但是最後他成佛了,他回歸自性。所以你往後面去看,原來他真的得到福報,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他在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原來吃虧才是真正佔便宜,佔便宜的人原來是真正吃了大虧,佔便宜的人他將來往哪裡去往三途惡道去。吃了虧的人他到極樂世界、到天堂去,那怎麼會一樣不一樣!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不怕吃虧,還歡喜吃虧,我們才有永脫輪迴、永脫苦海的那一天。要生如來家,也就是我們的真心要透出來。真誠心的自受用跟世間不一樣,世間人今天心裡面認為什麼是受用?名聞利養是受用,五欲六塵是受用,不知道這些東西全是煩惱,全是假的。諸佛菩薩的受用,《無量壽經》經題上寫的,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這是真心,這不是妄心。除了自受用,還有他受用,他受用,我用什麼心對待別人,跟別人交往大慈大悲,這個地方講的是大悲心,大慈悲心。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定開慧這是你的修德
 >>>>這是講諸佛菩薩的感應,這麼多佛現前,為什麼現前下面自自然然的,「以智慧契會」,你的智慧跟佛的智慧相應,也就是說你的修德跟性德相應。諸佛是代表性德,你自己的修行,入定、開慧這是你的修德,性修不二,這種境界是自自然然現前,到這個層次,境界就現前。「同佛知見故」,《法華經》上說佛知佛見。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就為一樁事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知見,就是你本來是佛,現在迷了,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回歸自性,就這麼回事情。你問佛菩薩到這來幹什麼就為這個。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聞了佛法之後這才曉得,我這一生在人間幹什麼決定依照佛陀教誨,依教修行,回歸自性,同佛知見,這就對了。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無論是在順境或者是逆境
>>>「契佛所知見」,你能契佛所知見,你就得「諸佛加持力」,諸佛加持力一共有七個,講了七種。第一,「同名號加持,令不疑故」。堅定信心,我們修學的人心裡有感,佛真的應,來給我們做證明。所以佛法是講證據的,這個精神是科學精神,你拿證據來,你證明。不是一個人證的,每個人入了境界之後都給你做證明,沒錯。契入境界,大家都清楚、都明白了。第二是「言讚加持,令入位者心安隱故」,這個很重要。言語讚歎也是為你證明,你聽了之後心安,理得心安。道理沒有證得,你心怎麼會安明白道理之後,心就安了。我們今天學佛,法慧菩薩有住,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一切諸佛、法身菩薩之所住,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今天學佛,我們也要安住在菩提心上。真的,我們不是真正能安住,我們常常把這些名字念熟放在心上。能起作用非常好,不起作用也沒有關係,阿賴耶識裡面這個種子天天把它加強,天天念幾遍就是加強。有一定的強度,它自然起作用,也就是說,在生活上、工作上、待人接物再不會用虛偽心,用真誠心。自己無論是在順境或者是逆境、善緣惡緣,你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你就起作用;對待任何一個人不要分別,平等慈悲。從態度上做起,中國儒家很重視,佛法也重視。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諸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你要記住這個。《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將來一定作佛,只是時間早晚,他肯定作佛。說得這麼堅定,一點懷疑都沒有。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都要把他當作佛看待,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看他還是凡夫,那是我們有分別心,這分別心對他沒有妨礙,對我自己有妨礙,障礙我開悟、障礙我證果。所以,要把自己的障礙化解。障礙不在外頭,決定在自己,真正行菩薩道的人,外頭哪有障礙這是你不能不知道的。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無論是在順境或者是逆境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見到惡人立刻反省自己
  >>>孔子教人學聖人、學賢人,大聖大賢也沒有離開這個社會,怎麼學?夫子告訴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是這句話,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你看到善人,想想他的善心、他的善行我有沒有?沒有,趕快學,學他;如果有,有很好,保持,不要失掉。見到惡人,見到惡人立刻反省自己,他那個惡念、惡行我有沒有?如果有,趕快改;沒有,以後不要犯。不都是我的老師嗎?所以善財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全是佛菩薩。這些佛菩薩來幹嘛?度我一個人的,就是我一個是凡夫。所以善財沒有同學,孤家寡人一個,他有同學就成不了佛,有同學,我們兩個同學,你跟我差不多;沒有,個個都是佛,個個都是老師,學生就是我。這樣的修學態度,一生才能夠做到究竟圓滿。我們學佛遭遇到困難,不能圓滿,甚至於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天天還在造罪業,是什麼原因這人不如我,那人我瞧不起。善財能成佛,這個人是佛,那個人也是佛,就這麼個道理。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能夠看清楚、看明白了,就學善財,我們這一生也不會亞於善財,他能成就,我怎麼不能成就!他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引導他到極樂世界,這就是證得究竟圓滿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意思很深,我們不能夠疏忽。我們今天遇到淨土,你就感到這是太大的幸運,沒有法子能夠相比。真的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你就很快成就,你的成就超過善財童子。這是真話,這不是欺騙人的。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定開慧這是你的修德
 >>>>這是講諸佛菩薩的感應,這麼多佛現前,為什麼現前下面自自然然的,「以智慧契會」,你的智慧跟佛的智慧相應,也就是說你的修德跟性德相應。諸佛是代表性德,你自己的修行,入定、開慧這是你的修德,性修不二,這種境界是自自然然現前,到這個層次,境界就現前。「同佛知見故」,《法華經》上說佛知佛見。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就為一樁事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知見,就是你本來是佛,現在迷了,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回歸自性,就這麼回事情。你問佛菩薩到這來幹什麼就為這個。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聞了佛法之後這才曉得,我這一生在人間幹什麼決定依照佛陀教誨,依教修行,回歸自性,同佛知見,這就對了。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掉人身之後得人身就難了
 >>>
下面,緣覺依「十二因緣」修,這都是第一個條件,聲聞依「四諦」修,天人修「上品十善」,還要加一個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種人生天。人間第一個條件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不具足,我們失掉人身之後得人身就難了。來生還能到人道嗎?那要問問你五戒十善修得怎麼樣。經教裡面跟我們講的,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阿修羅道。其實,阿修羅道福報很大,比我們人道是殊勝太多了,怎麼說他是下品?這一生是不錯,來生就不行了。為什麼他造作的惡業太嚴重,來生必定墮落。這佛在經教裡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我們修行千萬不能錯了道路。阿修羅真認真的修十善、修五戒,也能夠達到上品,為什麼不稱他上品要稱他下品?他有兩個習氣很嚴重,這兩個習氣害了他,一個是傲慢,一個是嫉妒、好勝,爭強好勝。他做好事,修功德很大,所以他福報很大,他也學習經教,所以他有智慧;你看,有智慧又有福報,就是傲慢、好勝、嫉妒這個煩惱重。他有智慧、有福報,他造的惡業也嚴重,所以果報在三途。我們知道了會常常反省,我有沒有這個習氣、有沒有這個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真修行。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