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不善的話天天造惡夢
>>>在佛法初學裡面講阿羅漢,我們講佛這個字,佛是智慧的意思,三種智,所以它沒辦法翻。第一種智叫「一切智」,一切智是講本體,在哲學裡面講本體。一切智裡講什麼?講空,萬法皆空,這是講一切智,就是講不可得。這個事情阿羅漢知道,就是阿羅漢的智慧,他已經明瞭一切法的自性是空寂的,所以他能夠對一切法不執著。執著裡面的現象最明顯的,一種是控制,一種是佔有,所以阿羅漢把對一切物質現象的佔有跟控制的念頭徹底放下,所以六道就沒有。這樁事情很重要!我們如果要想出六道輪迴,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只放下對一切法的控制、佔有,六道就沒有了。雖沒有佔有、雖沒有控制,可是還有分別,那個境界就是四聖法界,就是六道之外的,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比我們就高太多!二十八層天都不能跟他相比,這是四聖法界,也是釋迦牟尼佛方便有餘土的修行人。我們從這些地方,就完全能夠體會到六道裡面這些眾生,你在六道裡幹什麼?迷惑的人、糊塗的人在六道裡面造業受報。所以佛說得很好,拿人做比喻,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人生酬業」,這講迷惑的人,你是來酬償你的業報。你過去生中造善業你來享福,過去生中造不善業你來受苦,你是來受報應的。造善業到三善道來,造惡業到三惡道去,所以六道輪迴從哪來?是自己變現的。與任何人都不相干,並沒有人在那裡掌管、主宰,沒有,是你業力變現的。就好像你晚上睡覺作夢,夢是誰給你安排的?沒有,自己意識。你的人心地善良,天天做的是好夢;心地不善的話,天天造惡夢,六道就像這樣的。善人生三善道,惡人就到三惡道,都是去酬償他的果報。對修行人來講,歷事鍊心,生生世世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就是走回頭路。從六道回到四聖法界,從四聖法界回歸到實報土,從實報土再回歸到常寂光,這是佛法。佛菩薩教給我們一句話就講得清楚,叫回頭是岸,不再迷惑。
目前分類:N文件-消除業障 (119)
- Jun 08 Tue 2010 13:32
心地不善的話天天造惡夢
- Jun 05 Sat 2010 17:24
你的七情五欲自然就化解
你的七情五欲自然就化解
>>>這一切諸法非相非無相,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應作如是觀,不要太執著,應該要放下。在事相上你也不能斷絕,為什麼?斷不了的。為什麼斷不了?這個現象是從波動產生的,波動是因,這是心波,我們講思想波,極其微細的思想波。微細的波動你自己完全不能夠覺察,>>>你怎麼能讓它不動?因為這個波動它不停止,永遠在動,所以你看到這個幻相,現象是個幻相,是生滅相,剎那生滅相。《金剛經》上佛給我們舉個例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對待整個宇宙一切諸法,就是萬事萬物,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看?《金剛經》講得是最好,這是諸佛的態度,真正徹底覺悟,明心見性的人他們的看法。他們心地清淨,不做空的看法,也不做有的看法,很清楚知道空有是一不是二。事有理空,理上沒有,相上有,性上沒有,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就在這個事相上,你能夠看到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先看什麼?看我們身體,我們的身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七情五欲自然就化解,先是開始降溫,慢慢就化解。七情五欲一化解,你的身體就是金剛不壞身,不會生病的。病是什麼?病是業障,業障病。所有一切病,業障病是總的根,業障病從哪裡生的?七情五欲生的。七情五欲沒有了,是什麼境界?那是智慧境界,七情五欲統統回歸到智慧,就是此地的智明,智慧明瞭。世尊在這個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七情五欲沒有了,如來智慧德相現前了。這個如來是自己的本性,不是心外有一尊佛叫如來,那你就搞錯了。佛經裡面常常講如來、講諸佛,講佛是從事上講的、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從理上講的。你要懂得這些名詞真正的含義,全是講自己,不是講別人。這是說非相非無相。
- Jun 04 Fri 2010 11:59
所以人與人之間必須要結恩德
所以人與人之間必須要結恩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五卷) 2009/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35
- Jun 01 Tue 2010 15:27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
>>>只有我們心地清淨,頭腦清楚,才能把這些事實真相發現出來,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學法。善財童子在《華嚴經》的表演,用意太深了,《華嚴》這麼大的經,這麼圓滿的境界,你聽了,前面是解釋,聽清楚了,你怎麼能契入?他那一表演,我們就明白了,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我們所遇的這些境界,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天天薰習,天天接受,一切人事物統統來教我。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活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發現大本的,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那是形容,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無處不是,無時不是,沒有一個眾生是在《大方廣佛華嚴》之外,沒有,一個都找不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解,那不過是提示一下,最重要的,我們自己要覺悟。所以舉一隅一定要有三隅反,要懂得佛說法的弦外之音,這樣才能得受用。
- May 26 Wed 2010 14:01
韓館長三十年得力於她的護持
韓館長三十年得力於她的護持
- May 26 Wed 2010 13:31
韓館長三十年得力於她的護持
韓館長三十年得力於她的護持
- May 18 Tue 2010 13:10
淨到極處滅是滅一切現象
淨到極處滅是滅一切現象
>>>既然講到智慧境界,我們特別把《華嚴經》裡面十種智明提出來,我們在一起學習。十種智明,前面兩段我們學過,今天我們簡單重複一下,第一個「知眾生業報智明」,這句話智是智慧,明是明瞭,這個智慧明瞭是講六道的眾生。六道眾生到底怎麼回事情,為什麼會有六道,為什麼眾生會造業,為什麼會受這些果報,六道裡面有染污,它是染污的,它不是清淨的。所以它裡面有善、有惡,善感三善道,惡就感受三惡道。一切通達明瞭,沒有一點障礙,這樣的智明,智慧明瞭才能幫助六道眾生離苦得樂,才能幫助六道眾生破迷開悟。你要不知道,你怎麼幫助他?所以這是第一條的大意,對於六道是通達明瞭,沒有障礙。這是從現象上講的。
- May 11 Tue 2010 09:26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
>>>下面我們讀到的經文也能夠值得提一下,《瓔珞經》上講的六種性,《瓔珞經》上講了六種性,第一個就是習種性,「習種性,為十住(別教)之位,研習空觀,而破見思之惑。」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華嚴經》十信菩薩在他這個位次上出現的。我們就曉得,見思煩惱是造成六道輪迴第一個因素,見思煩惱要是破了,六道就沒有了。那他說的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學不執著,能不執著,那就是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的兩條,「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可是順跟隨喜要有智慧,要有德行;如果沒有智慧、沒有德行,那個麻煩又來了。佛門的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說,說慈悲、說方便,大慈大悲,接引眾生要懂得慈悲,要懂得方便。可是又有人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那怎麼辦?又要提倡方便,可是那個弊病是禍害、下流。這個事情怎麼來處置?佛法崇尚戒定慧三學,自己能夠守住戒定慧,慈悲就沒有問題了。這個慈悲是跟性德相應,方便也不違背道德。在中國,守住五常八德,那個慈悲跟方便就得其正用,不會產生副作用。我們前面也跟諸位說過,心是孝悌忠信,這要記住,心是孝悌忠信。你是什麼心?孝悌忠信的心。身是禮義廉恥,行是仁愛和平,這樣你隨緣就沒問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沒有問題,這是要懂得的。
- May 04 Tue 2010 09:23
生老病死這四種苦每個人都要受
生老病死這四種苦每個人都要受
第三種,「見佛及一乘菩薩,而能發心求佛種智」,這可不是簡單事情,見到佛這個緣太殊勝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才有機會遇到佛,跟佛同生在一個時代,同生在一個地區,才有緣見到佛。見到佛,確實你就不愁不開悟。悟有大悟、有徹悟、有小悟,佛決定會幫助你開悟,隨著眾生根性不同。佛,我們沒有這個緣,一乘菩薩,一乘菩薩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遇到他們也行,他們是真佛,從初住到等覺,會有機會。這些人在哪裡?我們看看五十三參就明白了,這些人應化在世間,各行各業裡面統統有。如果你能遇到,讓你對佛法生起信心,對於經教,通過學習漸漸明白了,這一生當中我們的方向、目標確定了。定在什麼地方?絕對不是在世間求安樂,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像《華嚴》前面所說的,「賢首品」裡講的,「不求五欲及王位」,不求富貴,不求自樂,不求大名稱,大名稱是我們現在講的知名度,名聞利養,這個東西統統都要放棄,我們在前面學過。而能發心求佛種智,佛種智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諸佛跟法身菩薩的智慧,真實智慧,目標定在這裡。一切種智,梵語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換句話說,回歸自性,這才是學佛真正的目標,真正是離苦得樂。
- May 04 Tue 2010 09:09
我們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很多
我們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很多
>>>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他在今天為什麼不來護持正法?為什麼不來弘揚正法?我們得想想這個道理。我在講席裡面過去講得很多,這些年很少講,過去對初學。諸佛菩薩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是慈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眾生緣成熟,成熟是什麼?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根成熟了,信解行證統具足這叫根熟眾生,他是為他們來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果,縱然他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算證果,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個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我們在《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第六品四十八願,那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釋迦牟尼佛傳達給我們,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他老人家轉告我們,那就不是假的。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圓證三不退,相當於一般大乘教裡面七地菩薩,這還得了!所以這叫難信之法。博地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只是在這一生當中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其實念佛的時間也不必太久,一般三年時間足夠,真的往生。你看三年功夫,一品煩惱沒斷,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誰能相信?所以這叫難信之法。
- May 04 Tue 2010 09:01
心就是我執這個念頭要放下
心就是我執這個念頭要放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九卷) 2009/1/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29*請上網看全文
- Apr 14 Wed 2010 15:16
所以他要發心說法不自在障
所以他要發心說法不自在障
>>>我們繼續再往下面看,「第九法王子住,對治說法不自在障,令自在故」。我們前面看過九信位的菩薩是法師位,第九住往後去第九行、第九迴向、第九地,都是法師位,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教化眾生,三輪說法,三輪是身口意。身用我們的話來說,嚴持戒律是身教,為大眾做最好的榜樣,無論大眾學不學佛,都要給他做最好的榜樣,做出來給人看是身教。不殺生、不偷盜,這個不殺生是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大小乘的戒律結罪不一樣,小乘殺生,確實你斷了他的身命就叫殺生,這就結罪。大乘菩薩戒不一樣,大乘菩薩戒是從起心動念上結罪,所以大乘戒難持,你並沒有殺他,但是你很恨他,我要殺你,這個念頭一動就犯了殺戒。所以大乘是論心不論事,小乘是論事不論心,像我們世間法律是論事不論心的。但是大乘菩薩戒是論心不論事,你心裡動念頭你就犯了殺戒。心裡動個念頭想控制別人的財物,佔有別人的財物,有沒有行為?沒有,但是大乘你已經犯了盜戒。小乘不犯,小乘真的把別人財物據為己有,這才犯戒;或者是控制,讓他財用不得自在也犯戒。所以小乘戒雖然多,容易持;大乘戒不多,很難持,這個道理是不能不知道的。
- Apr 14 Wed 2010 15:00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無論是染淨、善惡,在法身菩薩眼目之中,無非是清淨莊嚴。這什麼原因?我們老同學一直在一起學習到今天,應該都清楚、都明白,為什麼?十法界六道三途是個假相,不是真的,不是事實,迷在其中的這些眾生他當作真實,所以他才有苦樂憂喜捨的受。知道真相的人,苦樂憂喜捨沒有了,沒有了,佛法裡叫正受,正是什麼?正常,他們的受是正常的受,正常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定,自性本定,六祖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本定;了了分明是慧,能生萬法,照見萬法,像《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初住以上都是一樣,都相同的境界,「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世間人、迷惑的人所受的那些苦,他全沒有。這些菩薩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在四聖法界、是在六凡,佛法裡有個比喻,比喻得好,叫「夢中佛事」。佛在經上,確實比喻裡頭用「夢」這個字用得最多,夢幻泡影,所以它不是真的。夢中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叫大做夢中佛事,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佛菩薩的境界。
- Apr 06 Tue 2010 15:59
見什麼人笑容燦爛面門放光
見什麼人笑容燦爛面門放光
>>>「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這什麼?這是《還源觀》裡面四願末後的一願,「代眾生苦」。眾生苦在哪裡?苦在迷惑,苦在不覺悟。佛給我們講得好,苦從哪裡來?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覺來的,覺悟就快樂,決定不是物質的享受。在《論語》裡面我們所看到的,孔子學生很多,他最欣賞、最讚歎的是顏回,而顏回的物質生活是最差的,住在陋巷,日常生活簞食瓢飲。簞食,諸位沒看見過這個簞,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成一個簍,當作飯碗;喝水,杯子沒有,用葫蘆瓢,他過這個生活。但是最快樂,「回也不改其樂」,一般人受不了這種物質生活的貧窮,顏回快樂,無論在什麼地方見什麼人都歡喜,笑容燦爛,面門放光。為什麼那麼快樂?快樂從哪裡來?覺來的,他覺悟了,這種快樂從內心裡面、自性裡面發出來的,與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不相干。如果聖賢教誨裡頭沒有這些東西,誰願意幹?愈學愈快樂,你就學不厭。經書愈讀愈快樂,為什麼?遍遍有悟處,就樂在其中。如果遍遍都一樣的,你會念厭、念煩了,不想再去讀;遍遍有新的東西發現,其妙無窮。典籍確實其深無底,其廣沒有邊,裡面講什麼?完全講我們的自性,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統是自性變的,讀這個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要捨,你只要放下,才知道比擁有快樂,你就漸漸的入佛境界。擁有不快樂,為什麼不快樂?怕失掉,患得患失,他有這個念頭。你全部放下,煩惱就沒有了,就斷盡了。幫助眾生做再多的好事,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前面講的無作三昧。做了沒做?真做了,為什麼說無作?心地痕跡都不著,做成功了不居功,眾生有福;做不成功也沒有什麼遺憾,眾生福報、因緣不足。自己盡心盡力,功德圓滿,不管事情做成做不成都是功德圓滿,心地清淨平等覺,這才叫學佛,這才叫得受用。
- Mar 26 Fri 2010 16:55
一心一意想幫助她母親超度
一心一意想幫助她母親超度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五卷) 2009/9/27 台灣高雄 檔名:12-17-2045
- Mar 12 Fri 2010 11:33
特別像市場超級市場
特別像市場超級市場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二卷) 2009/1/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22
- Mar 07 Sun 2010 13:20
教給我們怎樣修寂用自在
教給我們怎樣修寂用自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三卷) 2009/1/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23
- Mar 07 Sun 2010 13:20
不造業的話輪迴現象就沒有了
不造業的話輪迴現象就沒有了
>>>到我們凡夫,凡夫算是不錯,但是要接受過聖賢教誨才算是不錯,如果沒有接受到聖賢教誨,那就錯了。那不是不錯,錯了!愈迷愈深。錯在什麼地方?錯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像《地藏經》上講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起心動念,念念都在造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念念很細,不是講粗念。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都造業,念念都是六道輪迴。怎麼知道造業?六道輪迴的現象擺在面前,他怎麼不是造業?不造業的話,輪迴現象就沒有了。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幾個人知道?只有世尊知道。怎麼知道?我們看看全世界每個族群的古賢先賢,看看每個宗教創教的人,都沒有把這樁事情說出來,只有世尊在大乘教裡面講明白了,可見得這個問題的深處。世尊怎麼知道?寂用自在就知道了。所以我們常常展開經卷,總是在第一面會看到有一首開經偈,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重要。我們做不到,但是必須有這個願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才真正能夠學到佛法。佛法是什麼?佛法是回歸自性的大法,不是別的。十法界,我們今天在人道,我們回頭,從人道回到天道,從天道回歸到聲聞道,聲聞再回歸到緣覺道,緣覺再回歸到菩薩道,菩薩道再回歸到佛道,再深就回歸到自性,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這是覺道,往下去那是迷道。如果我們在人道,將來到畜生道、到餓鬼道、到地獄道,那就錯了。所以,回頭是岸。三惡道,我們看看實際上的狀況,我們今天走的是哪個道?真的是三惡道。三惡道是什麼?貪瞋痴,什麼都貪,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是餓鬼道;瞋恨、嫉妒是地獄道。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多少?如果還是不明暸,這是愚痴,愚痴是畜生道。要想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只有一法,大乘佛法。所以世尊教導學生,不教學生學小乘,小乘是個過渡時期,一定要叫他迴小向大。小乘是方便道,不是真實道,稱小乘為偏,你看他們證得的涅槃叫偏真涅槃,不是正信,叫偏真。還算不錯,其他的還不如小乘,不如小乘的統統用一個字做代表叫邪,邪知邪見。貪瞋痴慢這是邪知邪見。邪,這搞三惡道;偏,雖然不搞三惡道,不能見性,不能見性就不算成就。大乘法裡面成就的標準是明心見性。
- Mar 07 Sun 2010 13:19
冷靜去思惟可以得到一點信息
冷靜去思惟可以得到一點信息
>>>我們再看長者底下還有一段話:「此已上總明世間出世間和會皆解脫故,如是已後四波羅蜜,入俗行悲,令自在故」。已上,從初住、發心住一直到正心住,告訴我們,他們斷惑實際上是斷無始無明習氣。由此可知,無始無明習氣真的是不好斷。習氣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我們可以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冷靜去思惟,可以得到一點信息,那就是作夢。一般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從哪裡來的?習氣。如果沒有這些煩惱習氣,你就不會作夢。如果晚上睡覺夢很多、很雜、很亂,這就說明你的心很亂、很複雜,知道很多夢,夢甚至於一個都想不起來。如果你做的夢很單純,好像確實有那麼回事一樣,這是說明你心比較清淨,雜念、妄念少。從這裡都能夠體會到自己修行的境界。功夫愈好愈得力,惡夢就沒有了,夢裡面那些雜亂的現象沒有了,而且夢到佛菩薩的時候多了,在佛法裡面逐漸逐漸會現前。這些境界不要執著,執著就錯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理會是好境界,不要去執著它。
- Feb 27 Sat 2010 12:42
教給我們怎樣修寂用自在
教給我們怎樣修寂用自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三卷) 2009/1/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