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F文件-世界教育 (4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己無論是在順境或者是逆境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天覺悟他也不執著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六七卷)  2009/11/19     檔名:12-17-2067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然亦不作神通變化之事 」
 >>>
「於一切眾生前」,這是講應化,應現化身。或者像釋迦,像在中國出現的這些祖師大德,應身,在這個世間住幾十年,住持正法,教化眾生。化身,像周邦道的夫人見到地藏王菩薩,那化身,短短的十幾分鐘之後不見了,再也找不到,這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對現色身」,你要知道真相,現前這個色身,「其體相無去來」,加一個字諸位就更好懂,實實在在沒有去也沒有來。這個事實真相幸虧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是,「一彈指」,一彈指的時間很短,有多少個念頭「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要懂得彌勒菩薩所說的這個現象,你就知道,所有一切萬法,不但是我們身體,所有一切法都沒有體相、都沒有去來,為什麼它太快了。彌勒菩薩也說,這個境界太微細,講念跟識,包括形相,太微細了,「不可執持」,你沒有辦法掌握住它,你也沒有辦法留住它。它的速度,現在我們科學上是用秒做單位,如果以秒做單位,我們彈指一秒鐘能彈幾次至少彈四次。再乘四,那就變成一秒鐘裡面有多少個念頭念頭就是生滅,有多少個生滅一秒鐘裡面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單位是萬億,萬億是兆,一千二百八十兆!你怎麼能控制你怎麼能掌握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真正放下。不但對於物質放下,物質是色相,放下了,它是假的,幻相: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精神,也放下了。都不可得!無來無去,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無來無去。「然亦不作神通變化之事。」有沒有神通?有。有沒有變化?有。為什麼不作一作不就有為了嗎不就又著相了嗎就不是任運,就不是自然。所以諸佛菩薩示現一些神通瑞相,絕對沒有意思,絕對不是我想現一個讓大家感到驚奇,不是。他一有這個,這都是凡情,這都是心不清淨,清淨心裡頭沒有這種行為。神通變化,你自己細心去體會,我們眼能見是不是神通耳能聽是不是神通我們身體動作是不是神通是,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整個大自然的現象不就是神通變化嗎?不都擺在我們眼前嗎?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
 >>>
怎麼樣提升?提升的時候你不從菩提心上著手,你無法提升,也就是說我們要想提升要用真心,用妄心是不可能提升的。可是真心有障礙,煩惱是障礙,煩惱去不掉,用《華嚴經》上的名詞,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去不掉。去掉就是聖人,你能夠把執著去掉,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事實就這麼簡單,可是就做不到;分別要是放下你就是菩薩;起心動念放下,恭喜你,你成佛了。說得容易,做是真難!因此我們就不能不依從古聖先賢、佛菩薩教給我們這些程序方法,從哪裡學起?從根本法學起。不從根本,就好比建大樓一樣,你沒有打地基,怎麼蓋都會倒下來,不能成立,沒有用處,搞一生都搞不成功,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親身體會的。根是什麼儒釋道的三個根,那是基本戒律,戒定慧三學都是依它為基礎。你沒有這個基礎的時候,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你說這東西麻煩大了。這三個東西是什麼我們先說佛法的,我們在學佛,十善業道。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告訴我們,他把它比喻作大地,十善業道像大地。你看看所有一切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依它而建立,沒有它全落空。你就曉得世尊對十善業道是多重視,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統統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十善業道不是念的,十善業道是要做的,真正把它做到。綱領只有十條,那個綱領一展開可不得了,展開是什麼?全部的佛法,它離不開,離不開大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沒有離開十善業。再告訴你,這是佛在經上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無盡的佛法,都沒有離開十善業道,你就曉得它多重要。也可以這麼說法,一切佛法全是落實在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把它落實了;沒有十善業道,你那個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儒呢儒家的根是《弟子規》,《弟子規》的性質就像我們的十善業道。儒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你學得再好,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如果你要沒有做到你還是個凡夫,你不是聖賢君子。儒家過去也有學位,最高的學位是聖人,第二個學位是賢人,第三個學位是君子。就像我們佛門裡面講佛陀、菩薩、阿羅漢,這是佛門的三個學位,儒家有三個學位:聖、賢、君子。道家也不例外,道家的根是《太上感應篇》。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真誠心就學不到東西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九卷)  2009/11/11   檔名:12-17-2059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法喜充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
 >>>再看十向,十迴向,「十向大悲增,故名為願,迴前解行,願諸眾生離苦得樂故」。你看看十迴向不為自己了,為自己的事情已經告一段落。自己,你看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得到了,大慈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為什麼是性德,要知道菩提心全是性德。所以學佛沒有別的,學佛就是我們在沒有證得之前,一定是要與性德相應,雖沒有證得,我們的方向、目標是正確的,一點都沒有亂。在這個裡面你叫行菩薩道,你法喜充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世間人,不但人不能跟你相比,三界二十八層天也沒有辦法跟你相比,這都是真的,一點不假。所以慈悲心流露出來了,慈悲心是什麼你有能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所以這叫願。你看看十住叫住處,住在大悲心上;十行,深心圓滿了;十迴向,大慈大悲露出來了。大慈大悲露出來,迴前解行,這迴向,前面的解、前面的行,解是十住修的,行是十行修的。那個修成,他起作用,成就大願,願諸眾生離苦得樂。這個迴向,用現代的話服務社會,幫助一切眾生,四弘誓願裡頭,「眾生無邊誓願度」。幫助一切眾生的目的,底下這兩句好,願諸眾生,離苦得樂。這個諸眾生是指十法界,不是說的六道,包括十法界的眾生,為什麼?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雖然脫離六道,他沒有見性。雖沒有見性,他依舊用的是阿賴耶,但是阿賴耶純粹用善的那一面,不善的那一面他沒有。這個很難得,就是說他們都是佛菩薩的好學生,個個都是依教奉行,斷惡修善。不像六道,六道善惡混雜,是在那裡斷惡修善,惡斷得不乾淨,善也修得不圓滿,這是六道裡面的狀況。四聖法界,那個不善斷得很乾淨,善法修得很圓滿,他不一樣。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年以上日常生活隨緣絕不攀緣
  >>>尤其是學佛的人,如果是中年以上,過去李老師他教我們,他是一個星期上兩堂課,一堂是經典,一堂是國文,國文上古文。老人家給我們曾經說過,學佛真的要放下,不放下怎麼能超越六道所以我們的目標要正確、要堅持。我們修淨土,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念念是希望親近阿彌陀佛,使我們很快也能夠證得十地,這個方向目標是正確的,一點沒錯。我們對日常生活隨緣絕不攀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緣裡面注意,對我們修行有利的隨緣,對我們修行沒有利的不隨緣。沒有利的是什麼豐盛的物資供養,他雖然是好意,我們要把道理講清楚講給他聽。你看佛陀在世,在家同修對佛弟子的護持,佛只限定四事供養,四樁事情。第一個出去托缽,他到你家來托缽,你給他一碗飯,這他很歡喜,佛接受,不接受多。衣服破爛不能再穿,你供養一件衣服;睡覺的時候臥具,我們現在講鋪蓋,人他還是要睡眠,臥具;生病的時候醫藥,就這四樁事情,其他的沒有。現在社會跟從前不一樣,現在這四樁還不夠,確實還要有遮蔽風雨的房屋。真的,我們現在人這個體質跟從前比,不能相比,他們能夠受得了,我們受不了,這不能勉強,一定要有房舍。但是房舍這個供養,還是要學釋迦牟尼佛,供養使用權,不能供養所有權。大家借這個地方建立道場,這個道場現在有董事會、管理委員會,由他們管,這裡面多半都是居士出錢出力的,他們管,好事情,這是正確的。所以建立道場供養出家人,他們到這個地方來學習,到這個地方弘法利生,養道、弘道功德無量。如果你所有權給他之後,你就能看到底下徒子徒孫都來爭,甚至於還打官司上法庭,把佛教形象都破壞,你這不是供養,你是造業。所以這個總要講清楚、講明白。那你不像個出家人,如果你還留戀這些財產的話,你何必出家你在家學佛不一樣嗎為什麼你出家破壞出家形象,這一條罪就非常重,一定要講清楚。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社會上盡的什麼義務教學
 >>>底下大師告訴我們,「而三賢互有增微」,這個講得好。實在三賢有增微,我們何嘗沒有我們大家在一起同修,你看有的人慈悲心多一點,有些人慈悲心少一點,他不就是有不同三賢,像十住跟十行就不一樣。他為什麼有這個階層也就是有增有減,不相同。有人大悲心多一點,深心少一點。深心我講了三個,我用《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正覺,我講這三個。實在這三個它有連帶關係,雖有連帶關係還是有等差、有不同。這個原因是我們過去生中習性不一樣,所以性相近、習相遠,習性不相同,這不能不知道的。已經有的,幫助他提升,缺少這一分的,要慢慢把他提起來。這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實在講,五欲六塵並不重要,物質生活愈清淡愈健康。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社會上盡的什麼義務教學
 >>>底下大師告訴我們,「而三賢互有增微」,這個講得好。實在三賢有增微,我們何嘗沒有我們大家在一起同修,你看有的人慈悲心多一點,有些人慈悲心少一點,他不就是有不同三賢,像十住跟十行就不一樣。他為什麼有這個階層也就是有增有減,不相同。有人大悲心多一點,深心少一點。深心我講了三個,我用《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正覺,我講這三個。實在這三個它有連帶關係,雖有連帶關係還是有等差、有不同。這個原因是我們過去生中習性不一樣,所以性相近、習相遠,習性不相同,這不能不知道的。已經有的,幫助他提升,缺少這一分的,要慢慢把他提起來。這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實在講,五欲六塵並不重要,物質生活愈清淡愈健康。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
 >>>在受用上來講,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講的,你所念的真如就是本智、本覺智。實在也就是中國老祖宗所說的本善,本性本善。《三字經》上前面這一句話開宗明義,「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性相近,習相遠」。從本性說,大家是一樣的,都是本善、都是本覺、都是本智,這個智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智慧不是從外來的。只要心清淨,清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智慧開了。是從定開的慧,不是學來的,學那是知識,為什麼它跟阿賴耶相應,自性本具的智慧與阿賴耶不相應,這要懂得。所以你用阿賴耶去求智慧,怎麼會求得到?全叫知識。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智慧就現前。他教你放下這個,你可不能用這個,用妄想分別執著,哪來智慧?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是佛法並不止於人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八卷)  2009/11/10     檔名:12-17-2058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生活空間不能離地球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七卷)  2009/11/9     檔名:12-17-2057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萬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規》
 >>>緣沒有了,但是重要的原則,我就在講經時候常常提醒,抓住這個原則,沒有不成就的。如果諸位有福報,能在一個寺院、能在一個山頭,最好是離開城市,清淨的環境,十年不下山。如果你才三、四十歲,真的在山上閉關十年,十年怎麼學首先把根紮穩。根是戒律,我常講的儒釋道的三個根,千萬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規》,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十善業道》,這三樣東西用一年的時間把它落實,這是屬於戒律。戒律不是念的,是叫你做的,你用一年的時間把這個做到;然後再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這一部經你好好的學它十年,就通了。十年這麼長的時間,在我想,這一般古人有例子,我們能看到的,三年到五年你就得定,專學一樣,你不分心,心就定了。你看,有戒、有定,得定之後,三、五年沒有不開悟的。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不敢講,大悟肯定可以做到。如果有大悟,這個迅辯就有了,你有戒定慧的功夫,時時刻刻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這裡頭最忌諱的是求名聞利養,那就壞了,有這個念頭就把你的功德破掉,不可以有名聞利養的念頭,這一定要懂。成就自己才能夠幫助別人自己不能成就,拿什麼幫助別人念念心裡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叫複小座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
這個方法是幾千年來,佛門裡面培養法師唯一的一個方法。那個時候沒有佛學院,老和尚升座講經,學講經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坐在前兩排,那是學講經的。老和尚講完之後,學生們複講,叫複小座,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複講完全講老師的,不能加自己一點意思,也不能去找參考資料加進去,不可以,老師怎麼講,你就怎麼講,漏掉沒有關係,不可以加。我的能力大概能講到百分之九十還要多一點,有這個能力,班上像我這個能力還找不到第二個,理解力強,所以有這個能力,我學得很輕鬆、很愉快。老師教的兩個人,他們都還沒有學會,我在旁邊已經學會了,所以我無形當中就變成老師的助教,為什麼老師講經只講一遍,你要專心聽。如果你要是聽漏了,你想讓老師再講一遍,「老師,這一句我不清楚,要怎麼講法」老師:你過來。不是呵斥你一頓,老師常常手上拿著扇子,他就打你,打了之後怎麼樣還是不給你講。他說如果我打了你、罵了你,我還給你講,你還有僥倖的心理,不要緊,沒聽會頂多挨打,還是會講,打了也不講,這就沒有辦法。所以同學就來找我,我能記住,我給大家講。這個事情可能老師也知道,我有這個能力。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別是知識分子不願意接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四卷)  2009/11/6   檔名:12-17-2054★請上網看全文★ .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傳統文化是大乘的根基
 >>>
我們真正要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化,這個很重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大乘的根基,現在學《弟子規》,《弟子規》大家知道了,這麼多年我們在提倡,大家曉得了。能不能學得好用心就學得好。實在講,老祖宗教給我們的東西,教我們抓綱領,綱領抓住。中國傳統東西是什麼?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多簡單。佛法裡面,淨業三福、五戒十善、六度、普賢十願,也是四個科目。你真的用心,真的心上有,那你就契入境界。所以我們常講的八德,八德兩個講法,古人的講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來又有一種講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我們把它合起來,四個重複,四個重複去掉十二個字,這是中國的德目。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孝悌忠信從我心做起,禮義廉恥從我身做起,仁愛和平從我行做起」,我們自己身心健康、家庭和樂,家和萬事興,我們居住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為什麼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人,哪一個人不能成聖成賢佛法講,哪一個人不能作菩薩、不能作佛問題是你自己肯不肯幹,得用心才行。心上再不要有自私自利,再不可以有是非人我,不能有名聞利養,不能有五欲六塵,心裡頭要有道德,這個道德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有的。道德就是我的心,心就是道德,道德就是我的行為,行為就是道德,成就了。佛菩薩大聖大賢之道,不在外頭,在自己自性裡面,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mbme.tw http://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tw http://amtb2006.myweb.hinet.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www.mbme.url.tw歡迎您的加入請上網看全文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不是呆板的不是落伍的
 >>>這後面說,「具斯五義,故云無勝,上即七辯」,我們昨天講的七種辯才無礙,這個前面的七句確實就是七辯。下面第八「無懈者,通策前七,無疲倦故」,這個無懈是精進,精進不懈。我們中國古德講日新又新是這個意思,現在講天天求進步。在佛門,寺院裡面一進門,山門天王殿,山門,裡面塑的有四大金剛,就是四天王,四天王裡面第二位南方增長天王就是無懈。你看他的名字叫增長,智慧增長、德行增長,在我們今天講,我們的生活品質也增長,樣樣都往上提升。所以佛教不是呆板的不是落伍的、不是一成不變,它求進步,它求精進,無懈就是精進,精進要靠智慧。所以精進什麼前面的七種智慧,不斷的要向上提升,就是這個意思。下面第九「無奪者,具前總別」,這個無奪就好像是總結,前面的總是四無礙辯才,別就是前面所說的八種,「無能制伏,令退屈故」,這種智慧辯才這是具足自性的性德,有沒有能制伏的沒有,他自性裡頭有,沒有任何力量叫他退轉、叫他屈服,不可能。為什麼下面有解釋,「何以故下,徵釋」,何以故是經文,『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這就是說這個解釋,「法慧得此三昧,法合如是,得諸佛加」,這個道理在此地。為什麼說到無能制伏,令退屈故,這說到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何以故三個字是問話,這裡面的意思是「諸佛有力能與,有慈能普,何故十智唯與法慧」。諸佛有這個能力能夠加持你,有大慈悲,所以他能夠普遍加持你,也能夠加持一切眾生,這是真的。佛菩薩這種加持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還源觀》裡面講的三種周遍就是有慈能普。這樣的加持是加持法慧菩薩,法慧菩薩是剛剛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圓教初住,他剛剛離開十法界,證得這個果位,他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通常叫這個地方叫一真法界,他到這裡去了。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味哪有法味濃!人貪愛世味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八德
 >>>
所以人循著性德去生活,那一生是美好的,來生更美好,不能違背性德。性德是什麼中國老祖宗說得很好,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性德。五倫是講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講關係,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義務,那個義務就是德行。五倫是屬於道,跟關係相應的這是德,所以父慈子孝這是德,君仁臣義是德,朋友有信這是德。在中國,老祖宗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五種基本的德行五常,常就是性德,與自性相應這是常;我們現在的話講,這個常就是宇宙之間的規則。像我們地球的運轉,環繞太陽一周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是自然現象。隨順自然現象這是德,不可以違背大自然,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道。所以在人倫上面,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仁義禮智信,這是隨順大自然,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八德,八德兩個講法,古時候講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現在人是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八德路都是用這個名稱。這兩種說法重複四個字,把重複的去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十二個字,這就是順著自性,這就是積功累德。念念不忘就是積功,就是積功累德,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我們的言語造作,必須跟它相應,中國老祖宗教我們的。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喜充滿從哪裡來的上求下化
 
第三種叫「應辯,應時應機,無有差異」,這也是屬於樂說。人活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在想要活得有意義、要活得有價值。價值跟意義絕不是自私的,如果為自己的名聞利養,沒有什麼價值,也沒有什麼意義。真正講活出價值、活出意義,那都是絕頂聰明智慧的人,而且幾乎全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者。諸位冷靜去觀察,古聖先賢,在中國代表的人物孔子、孟子,學者!在佛法裡面諸佛菩薩,他們一生幹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個有意思。而他們對宇宙萬有了解得透徹,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不能分割。他們教學的對象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裡頭一切眾生,比我高的是我的老師,比我低的是我的學生,上求下化,這是何等的快樂!夫子說了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喜悅。真正的喜悅從哪裡來的從學習裡頭來的。學習聖賢你才會有喜悅。這種喜悅不是從外頭來的,是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我們世間人講頭一個受用是身心健康,多快樂!在佛法裡面,佛菩薩常講「法喜充滿」,那個法喜就是孔子講的不亦悅乎。法喜充滿從哪裡來的?上求下化,上面跟老師學,下面認真去教,從這來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永遠在歡喜。永遠歡喜,在世間法裡面能看到,可是大家沒有注意,實在講每個人都有,在什麼時候三歲之前。你看嬰兒,你看二、三歲的嬰兒,你看他滿臉笑容,無論跟誰,他沒有什麼親怨,沒有什麼這個喜歡不喜歡,他統統都喜歡,無論什麼人逗他,他都笑。彭鑫醫生講的,三歲以前,他說這是醫學界裡頭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統計,一天要笑一百七十次,他身體健康快樂。他說人長大的時候,一天大概平均只笑七次,中國人可能都沒有,每天都板著面孔。記住,老祖宗有一句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這養生之道裡頭一個條件。你如何能叫你心裡頭喜事不斷,有沒有辦法有,學聖賢教誨就行,你這個喜悅不會中斷的,永遠在歡喜,除這個之外,世間法沒有。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