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有家規國法
>>>你要是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方法真的是善巧,高明極了,把教學用藝術來表達,藝術是人之所好。像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老人家在世真做到,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起心動念,他對這個世間許多的宗教,都是用清淨心看待、平等心看待,用智慧來幫助他們,幫助他改邪歸正。最明顯的,我們佛門裡面諸位進寺廟,一進山門,頭一個你就看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原本是印度的神教,四天王是印度神教。你看釋迦牟尼佛把他請過來,請他來做護法,護誰的法?護我們自己的法。把這四大天王的名號命名,東方叫持國天王,南方叫增長天王,西方叫廣目天王,北方叫多聞天王。名號加持,你聽到這個名號,見到這個形像,這個東南西北也是按春夏秋冬來排的位子,為什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依照這個來表法。
目前分類:F文件-世界教育 (482)
- Aug 31 Tue 2010 11:52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有家規國法
- Aug 31 Tue 2010 11:51
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在中國,跟中國人緣分特別深的,真的是世人所謂「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確實有很多人不知道釋迦牟尼佛,但是好像沒有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有很多人不知道其他的菩薩,但是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在佛門,中國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它是表法,它就是名號加持,它就是本願加持。菩薩加持,我們得從地藏說起,地藏是根本,地是什麼?地是大地,藏是地上地下的寶藏。我們知道開採出來的寶石、黃金、白銀,都是地下埋的寶藏,地上生長的也是寶藏,那是什麼?五穀雜糧,養活我們的,這是大地。菩薩用這個做名號,表我們的心地,我們看到大地就想到自己的心地,我們心裡面有寶藏。有什麼寶藏?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看是寶藏,智慧是寶藏,德能是寶藏,才藝是寶藏,相好是寶藏,德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福報,統統用福報兩個字都包含了,圓滿的,一點欠缺都沒有。在哪裡?在你的心地,地藏菩薩代表這個意思。你的心地裡頭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跟諸佛如來沒有絲毫差別。這土地要開發,我們才能得到,它裡頭有金礦,我們要不把它開採出來、提煉出來,你就得不到黃金。土地要不能開墾、不能種植,你就沒有五穀雜糧的收成,所以要懂得開採。用什麼方法開採?心地寶藏需要用孝親尊師來開採。所以地藏菩薩代表什麼?代表孝親,代表尊師。孝道,師道,他代表了。我們每天念地藏菩薩,我們供養地藏菩薩的形像,是不是地藏菩薩在加持?是,名字加持我們,身相加持我們。我們聽到名號,看到菩薩形像,有沒有想到我要孝順父母,我要尊敬師長?這叫什麼?這是你真正學地藏菩薩,你真正在修地藏法門,這不是迷信。
- Aug 24 Tue 2010 18:16
盡量的向平等心上下功夫
盡量的向平等心上下功夫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六九卷) 2009/11/21 檔名:12-17-2069
- Aug 24 Tue 2010 18:15
那得要靠忍辱的功夫精進
那得要靠忍辱的功夫精進
>>>菩薩第一個因是「六度」,菩薩念念不忘遵守大乘教裡面所講的六波羅蜜修行。其實六波羅蜜還是講放下,幫助你一樁一樁的放,布施幫助你放下慳貪。你有煩惱,貪愛是煩惱、吝嗇是煩惱,你擁有的捨不得幫助別人,這是吝嗇;你沒有的,你起貪心,總希望得到,得什麼?不外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佛教菩薩修布施波羅蜜,布施就是放下,六個修學綱領擺在第一個。第二個就是持戒,就是遵守佛陀的教戒。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教我們怎麼做,我們依教奉行,叫奉事師長。第三,這很好了,你看你能布施、你能放下、你能持戒,如何把這個功德保持?一定要忍,我們中國老祖宗常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要修忍耐的功夫。這六個綱目第三個就是忍,《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可見忍非常重要。佛法傳到中國,譯經的這些法師把忍下面加個「辱」,辱是中國字。為什麼加這個字?因為中國人把辱看得很重,看得非常重,在過去讀書人、士大夫的階級,有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可以,把辱看得這麼重。翻經的法師就把忍下面加個辱,侮辱可以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這才於《般若經》上「一切法得成於忍」就相信了,你得有耐心!耐心的反面就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但修道不能成就,學世間法,我們講求學,也很難成就。世出世間聖人對這個字都非常重視,沒有一樣不能忍。
- Aug 24 Tue 2010 18:11
自己迷得太深業障習氣太重
自己迷得太深業障習氣太重
>>>「是故」,因為這麼個緣故,「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法慧而現其前」,因為這個緣故。同名法慧,諸位要知道那是感應,法慧菩薩有感,他這個感是不是有意的?沒有。感應有四種,前面我們學過,這個地方法慧菩薩是冥感,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顯應。我們跟諸佛菩薩有沒有感應?有,我們也有冥感。佛菩薩有沒有應?當然有應,冥應;不像此地,此地是明顯,顯應。我們向佛菩薩祈求,求佛菩薩加持,有沒有感?佛菩薩肯定有感。我們的感,他感受到了,肯定有應,也是冥應。也有顯應,顯應實在講也不少,因為怎麼樣?我們看不懂,也就是我們往往是當面錯過。絕對不是說我們看不懂就沒有了,那佛就有了意思,佛有分別執著。佛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決定是只要我們有感他肯定就有應,冥顯之中,冥我們不知道,顯我們也不知道,這不就當面錯過嗎?這樁事情,如果我們細心去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就能體會得到,我們感觸不到,能體會得到。諸佛菩薩在哪裡?就在我們的周邊,不但周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什麼時候你離開過佛菩薩?為什麼我們沒能覺察到、沒能感受到?這是自己迷得太深,業障太重,習氣太重,道理在此地。我們算很幸運,得人身、聞佛法,在佛法裡面能夠聞到大乘,能夠聞到《華嚴》、聞到淨土,這很不可思議。真正要是覺悟,要是知道世間苦,奮發努力,真正用功夫,功夫怎麼個用法?離世間,《華嚴經》上說的。離世間是決定不要把世間東西放在心上,離是心離不是身離,你放在心上,你的心就不清淨,你心就染污;心一染污,所有全染污了,沒有一樣不染污,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心一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境界轉心那就是愈墮愈深,你走下坡;心轉境界是向上提升,愈提愈高,愈提愈殊勝。心隨境轉是苦不堪言,心要能轉境界,那你就法喜充滿。菩薩常生歡喜心,他懂這個道理,他真的在這裡下功夫,這叫做修行。
- Aug 24 Tue 2010 17:37
自己無論是在順境或者是逆境
- Aug 17 Tue 2010 13:36
天天覺悟他也不執著了
天天覺悟他也不執著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六七卷) 2009/11/19 檔名:12-17-2067
- Aug 17 Tue 2010 13:14
「然亦不作神通變化之事 」
「然亦不作神通變化之事 」
>>>「於一切眾生前」,這是講應化,應現化身。或者像釋迦,像在中國出現的這些祖師大德,應身,在這個世間住幾十年,住持正法,教化眾生。化身,像周邦道的夫人見到地藏王菩薩,那化身,短短的十幾分鐘之後不見了,再也找不到,這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對現色身」,你要知道真相,現前這個色身,「其體相無去來」,加一個字諸位就更好懂,實實在在沒有去也沒有來。這個事實真相幸虧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是,「一彈指」,一彈指的時間很短,有多少個念頭?「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要懂得彌勒菩薩所說的這個現象,你就知道,所有一切萬法,不但是我們身體,所有一切法都沒有體相、都沒有去來,為什麼?它太快了。彌勒菩薩也說,這個境界太微細,講念跟識,包括形相,太微細了,「不可執持」,你沒有辦法掌握住它,你也沒有辦法留住它。它的速度,現在我們科學上是用秒做單位,如果以秒做單位,我們彈指一秒鐘能彈幾次?至少彈四次。再乘四,那就變成一秒鐘裡面有多少個念頭?念頭就是生滅,有多少個生滅?一秒鐘裡面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單位是萬億,萬億是兆,一千二百八十兆!你怎麼能控制?你怎麼能掌握?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真正放下。不但對於物質放下,物質是色相,放下了,它是假的,幻相: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精神,也放下了。都不可得!無來無去,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無來無去。「然亦不作神通變化之事。」有沒有神通?有。有沒有變化?有。為什麼不作?一作不就有為了嗎?不就又著相了嗎?就不是任運,就不是自然。所以諸佛菩薩示現一些神通瑞相,絕對沒有意思,絕對不是我想現一個讓大家感到驚奇,不是。他一有這個,這都是凡情,這都是心不清淨,清淨心裡頭沒有這種行為。神通變化,你自己細心去體會,我們眼能見是不是神通?耳能聽是不是神通?我們身體動作是不是神通?是,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整個大自然的現象不就是神通變化嗎?不都擺在我們眼前嗎?
- Aug 03 Tue 2010 14:36
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
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
>>>怎麼樣提升?提升的時候你不從菩提心上著手,你無法提升,也就是說我們要想提升要用真心,用妄心是不可能提升的。可是真心有障礙,煩惱是障礙,煩惱去不掉,用《華嚴經》上的名詞,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去不掉。去掉就是聖人,你能夠把執著去掉,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事實就這麼簡單,可是就做不到;分別要是放下你就是菩薩;起心動念放下,恭喜你,你成佛了。說得容易,做是真難!因此我們就不能不依從古聖先賢、佛菩薩教給我們這些程序方法,從哪裡學起?從根本法學起。不從根本,就好比建大樓一樣,你沒有打地基,怎麼蓋都會倒下來,不能成立,沒有用處,搞一生都搞不成功,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親身體會的。根是什麼?儒釋道的三個根,那是基本戒律,戒定慧三學都是依它為基礎。你沒有這個基礎的時候,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你說這東西麻煩大了。這三個東西是什麼?我們先說佛法的,我們在學佛,十善業道。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告訴我們,他把它比喻作大地,十善業道像大地。你看看所有一切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依它而建立,沒有它全落空。你就曉得世尊對十善業道是多重視,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統統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十善業道不是念的,十善業道是要做的,真正把它做到。綱領只有十條,那個綱領一展開可不得了,展開是什麼?全部的佛法,它離不開,離不開大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沒有離開十善業。再告訴你,這是佛在經上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無盡的佛法,都沒有離開十善業道,你就曉得它多重要。也可以這麼說法,一切佛法全是落實在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把它落實了;沒有十善業道,你那個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儒呢?儒家的根是《弟子規》,《弟子規》的性質就像我們的十善業道。儒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你學得再好,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如果你要沒有做到你還是個凡夫,你不是聖賢君子。儒家過去也有學位,最高的學位是聖人,第二個學位是賢人,第三個學位是君子。就像我們佛門裡面講佛陀、菩薩、阿羅漢,這是佛門的三個學位,儒家有三個學位:聖、賢、君子。道家也不例外,道家的根是《太上感應篇》。
- Aug 03 Tue 2010 14:31
沒有真誠心就學不到東西
沒有真誠心就學不到東西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九卷) 2009/11/11 檔名:12-17-2059
- Aug 03 Tue 2010 14:22
你法喜充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
你法喜充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
>>>再看十向,十迴向,「十向大悲增,故名為願,迴前解行,願諸眾生離苦得樂故」。你看看十迴向不為自己了,為自己的事情已經告一段落。自己,你看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得到了,大慈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為什麼?是性德,要知道菩提心全是性德。所以學佛沒有別的,學佛就是我們在沒有證得之前,一定是要與性德相應,雖沒有證得,我們的方向、目標是正確的,一點都沒有亂。在這個裡面你叫行菩薩道,你法喜充滿,真的是常生歡喜心。世間人,不但人不能跟你相比,三界二十八層天也沒有辦法跟你相比,這都是真的,一點不假。所以慈悲心流露出來了,慈悲心是什麼?你有能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所以這叫願。你看看十住叫住處,住在大悲心上;十行,深心圓滿了;十迴向,大慈大悲露出來了。大慈大悲露出來,迴前解行,這迴向,前面的解、前面的行,解是十住修的,行是十行修的。那個修成,他起作用,成就大願,願諸眾生離苦得樂。這個迴向,用現代的話服務社會,幫助一切眾生,四弘誓願裡頭,「眾生無邊誓願度」。幫助一切眾生的目的,底下這兩句好,願諸眾生,離苦得樂。這個諸眾生是指十法界,不是說的六道,包括十法界的眾生,為什麼?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雖然脫離六道,他沒有見性。雖沒有見性,他依舊用的是阿賴耶,但是阿賴耶純粹用善的那一面,不善的那一面他沒有。這個很難得,就是說他們都是佛菩薩的好學生,個個都是依教奉行,斷惡修善。不像六道,六道善惡混雜,是在那裡斷惡修善,惡斷得不乾淨,善也修得不圓滿,這是六道裡面的狀況。四聖法界,那個不善斷得很乾淨,善法修得很圓滿,他不一樣。
- Aug 03 Tue 2010 14:13
中年以上日常生活隨緣絕不攀緣
中年以上日常生活隨緣絕不攀緣
>>>尤其是學佛的人,如果是中年以上,過去李老師他教我們,他是一個星期上兩堂課,一堂是經典,一堂是國文,國文上古文。老人家給我們曾經說過,學佛真的要放下,不放下怎麼能超越六道?所以我們的目標要正確、要堅持。我們修淨土,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念念是希望親近阿彌陀佛,使我們很快也能夠證得十地,這個方向目標是正確的,一點沒錯。我們對日常生活隨緣,絕不攀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緣裡面注意,對我們修行有利的隨緣,對我們修行沒有利的不隨緣。沒有利的是什麼?豐盛的物資供養,他雖然是好意,我們要把道理講清楚講給他聽。你看佛陀在世,在家同修對佛弟子的護持,佛只限定四事供養,四樁事情。第一個出去托缽,他到你家來托缽,你給他一碗飯,這他很歡喜,佛接受,不接受多。衣服破爛不能再穿,你供養一件衣服;睡覺的時候臥具,我們現在講鋪蓋,人他還是要睡眠,臥具;生病的時候醫藥,就這四樁事情,其他的沒有。現在社會跟從前不一樣,現在這四樁還不夠,確實還要有遮蔽風雨的房屋。真的,我們現在人這個體質跟從前比,不能相比,他們能夠受得了,我們受不了,這不能勉強,一定要有房舍。但是房舍這個供養,還是要學釋迦牟尼佛,供養使用權,不能供養所有權。大家借這個地方建立道場,這個道場現在有董事會、管理委員會,由他們管,這裡面多半都是居士出錢出力的,他們管,好事情,這是正確的。所以建立道場供養出家人,他們到這個地方來學習,到這個地方弘法利生,養道、弘道功德無量。如果你所有權給他之後,你就能看到底下徒子徒孫都來爭,甚至於還打官司上法庭,把佛教形象都破壞,你這不是供養,你是造業。所以這個總要講清楚、講明白。那你不像個出家人,如果你還留戀這些財產的話,你何必出家?你在家學佛不一樣嗎?為什麼?你出家破壞出家形象,這一條罪就非常重,一定要講清楚。
- Aug 01 Sun 2010 08:57
在社會上盡的什麼義務?教學
在社會上盡的什麼義務?教學
>>>底下大師告訴我們,「而三賢互有增微」,這個講得好。實在三賢有增微,我們何嘗沒有?我們大家在一起同修,你看有的人慈悲心多一點,有些人慈悲心少一點,他不就是有不同?三賢,像十住跟十行就不一樣。他為什麼有這個階層?也就是有增有減,不相同。有人大悲心多一點,深心少一點。深心我講了三個,我用《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正覺,我講這三個。實在這三個它有連帶關係,雖有連帶關係還是有等差、有不同。這個原因是我們過去生中習性不一樣,所以性相近、習相遠,習性不相同,這不能不知道的。已經有的,幫助他提升,缺少這一分的,要慢慢把他提起來。這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實在講,五欲六塵並不重要,物質生活愈清淡愈健康。
- Aug 01 Sun 2010 08:51
在社會上盡的什麼義務?教學
在社會上盡的什麼義務?教學
>>>底下大師告訴我們,「而三賢互有增微」,這個講得好。實在三賢有增微,我們何嘗沒有?我們大家在一起同修,你看有的人慈悲心多一點,有些人慈悲心少一點,他不就是有不同?三賢,像十住跟十行就不一樣。他為什麼有這個階層?也就是有增有減,不相同。有人大悲心多一點,深心少一點。深心我講了三個,我用《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正覺,我講這三個。實在這三個它有連帶關係,雖有連帶關係還是有等差、有不同。這個原因是我們過去生中習性不一樣,所以性相近、習相遠,習性不相同,這不能不知道的。已經有的,幫助他提升,缺少這一分的,要慢慢把他提起來。這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實在講,五欲六塵並不重要,物質生活愈清淡愈健康。
- Aug 01 Sun 2010 08:45
清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
清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
>>>在受用上來講,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講的,你所念的真如就是本智、本覺智。實在也就是中國老祖宗所說的本善,本性本善。《三字經》上前面這一句話開宗明義,「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性相近,習相遠」。從本性說,大家是一樣的,都是本善、都是本覺、都是本智,這個智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智慧不是從外來的。只要心清淨,清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智慧開了。是從定開的慧,不是學來的,學那是知識,為什麼?它跟阿賴耶相應,自性本具的智慧與阿賴耶不相應,這要懂得。所以你用阿賴耶去求智慧,怎麼會求得到?全叫知識。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智慧就現前。他教你放下這個,你可不能用這個,用妄想分別執著,哪來智慧?
- Aug 01 Sun 2010 08:43
可是佛法並不止於人道
可是佛法並不止於人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八卷) 2009/11/10 檔名:12-17-2058
- Jul 27 Tue 2010 12:51
我們生活空間不能離地球
我們生活空間不能離地球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七卷) 2009/11/9 檔名:12-17-2057
- Jul 20 Tue 2010 09:41
千萬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規》
千萬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規》
>>>緣沒有了,但是重要的原則,我就在講經時候常常提醒,抓住這個原則,沒有不成就的。如果諸位有福報,能在一個寺院、能在一個山頭,最好是離開城市,清淨的環境,十年不下山。如果你才三、四十歲,真的在山上閉關十年,十年怎麼學?首先把根紮穩。根是戒律,我常講的儒釋道的三個根,千萬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規》,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十善業道》,這三樣東西用一年的時間把它落實,這是屬於戒律。戒律不是念的,是叫你做的,你用一年的時間把這個做到;然後再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這一部經你好好的學它十年,就通了。十年這麼長的時間,在我想,這一般古人有例子,我們能看到的,三年到五年你就得定,專學一樣,你不分心,心就定了。你看,有戒、有定,得定之後,三、五年沒有不開悟的。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不敢講,大悟肯定可以做到。如果有大悟,這個迅辯就有了,你有戒定慧的功夫,時時刻刻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這裡頭最忌諱的是求名聞利養,那就壞了,有這個念頭就把你的功德破掉,不可以有名聞利養的念頭,這一定要懂。成就自己才能夠幫助別人,自己不能成就,拿什麼幫助別人?念念心裡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
- Jul 20 Tue 2010 09:40
叫複小座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叫複小座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這個方法是幾千年來,佛門裡面培養法師唯一的一個方法。那個時候沒有佛學院,老和尚升座講經,學講經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坐在前兩排,那是學講經的。老和尚講完之後,學生們複講,叫複小座,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複講完全講老師的,不能加自己一點意思,也不能去找參考資料加進去,不可以,老師怎麼講,你就怎麼講,漏掉沒有關係,不可以加。我的能力大概能講到百分之九十還要多一點,有這個能力,班上像我這個能力還找不到第二個,理解力強,所以有這個能力,我學得很輕鬆、很愉快。老師教的兩個人,他們都還沒有學會,我在旁邊已經學會了,所以我無形當中就變成老師的助教,為什麼?老師講經只講一遍,你要專心聽。如果你要是聽漏了,你想讓老師再講一遍,「老師,這一句我不清楚,要怎麼講法?」老師:你過來。不是呵斥你一頓,老師常常手上拿著扇子,他就打你,打了之後怎麼樣?還是不給你講。他說如果我打了你、罵了你,我還給你講,你還有僥倖的心理,不要緊,沒聽會頂多挨打,還是會講,打了也不講,這就沒有辦法。所以同學就來找我,我能記住,我給大家講。這個事情可能老師也知道,我有這個能力。
- Jul 20 Tue 2010 09:39
特別是知識分子不願意接觸
特別是知識分子不願意接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四卷) 2009/11/6 檔名:12-17-2054★請上網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