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G文件-學佛修行 (4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發心學佛開始一直到老死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三卷)  2009/9/25 檔名:12-17-2043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不願意做忘恩負義的人
 
>>>如果不是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為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怎麼會知道!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大恩大德,我們知恩才會報恩,不知恩不曉得報恩,忘恩負義。我們不願意做忘恩負義的人,那要怎樣報佛恩回過頭來,妄盡還源真報佛恩!妄放不下,還不了源,做再多的善事,也是報佛恩,報一點點,千萬分之一、二,真的,不是佛對我們的期望。佛對我們的期望是教我們回頭,教我們這一生當中就成佛,這是他對我們的期望,這是真報佛恩。弘法利生,要知道是附帶的,為什麼因為弘法利生是初住以上菩薩他們主要幹的事情。為什麼他們自己度了,自度之後這才能度人,自己沒度你怎麼能度人,哪有這種道理!自己沒度,護持佛法是修福、是行善,果報在哪裡果報在三善道。你就曉得這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一定要孝順佛,要報佛恩,那就是這一生當中決定要生淨土。別的法門不容易,為什麼?要斷惑才能成就。淨宗的殊勝是帶業可以往生但是要記住,是帶舊業不帶新業。也就是說,過去所造的我覺悟,不再造了,從今之後我明白、我覺悟,我一心一意專修淨土,這叫真報佛恩。現在弘法的人少,原因是什麼眾生福薄。可是如果我們冷靜的觀察,佛菩薩不以佛菩薩的身分出現,也不以學佛的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他不用這個身分,他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這裡頭出現,細心觀察我們能發現,好多好多的菩薩。他示現什麼示現造惡、懺悔、覺悟,斷惡修善、回頭是岸,他做這種種表現。你細心去觀察,還真多,這裡頭有表演的,也有真受報的。真受報,你看他的因果報應,他沒有回頭,臨死還不覺悟,還怨天尤人,那不是佛菩薩示現;佛菩薩示現在臨死的時候突然覺悟、明白了。確實是很深的、善巧的示範。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人有困難痛苦真的幫助他解決
 >>>我們曉得人間有佛,用平等心,不分別、不執著,實在講分別執著很淡薄,用平等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這個人就是人間的相似佛,他跟佛差不多。菩薩心是六度心,念念不離六波羅蜜,喜歡布施、喜歡持戒喜歡布施是能捨、肯幫助人,見到人有困難、有需要,他一個都不空過,總是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他能捨財,能捨法,捨法叫肯教人;能捨無畏,別人有困難、有痛苦,他真的幫助他解決,我們世間講好人,熱心的人士。這種人是人間的菩薩,他的心行跟菩薩很接近,是智者大師所講的人間的菩薩法界。緣覺法界是辟支佛,這人很聰明,修學十二因緣就能幫助他看破放下,把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看輕了,也就是淡化了,人間的辟支佛。阿羅漢稱為聲聞,那就是歡喜佛法,依教奉行,出家是個好修行人,給出家人做個好榜樣,在家是個好居士。在佛門裡面,出家稱法師,出家是善師,在家稱高士,高僧、高士,這是人間的聲聞。我們這麼一說諸位就曉得,天人,天人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十善業道他真做到,做得很好,四無量心,他的心量大,四種就是慈悲喜捨。他有慈心歡喜幫助別人得樂;他有悲心,歡喜幫助別人離苦,離苦是悲心,得樂是慈心;他能夠常生歡喜心,常常能夠捨,真能放下,人間的天人。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了一點刺激苦樂憂喜又出來了
 >>>法慧菩薩為我們說十住經,也就是說在十住這一會裡面,他首先來給我們做報告。他的態度非常謙虛,不敢說我自己修行不錯,現在你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了,離開十法界,我證得初住位,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住在一起,佛的實報莊嚴土。有這種念頭、有這種言語,諸位細心想想看,還是驕慢,這是三重障裡面的傲慢,三重障是傲慢、嫉妒、貪欲,他還帶這個習氣。菩薩做給我們看的,他不說他自己有能力,能在這個地方做報告是得佛力加持,不是自己有能力,把這個功德推給佛。這是教導我們,我們無論有一點小成就總以為是自己有的,縱然是師長教的也不承認,認為自己成就已經超出老師。縱然真的超出老師,對老師的恩德還是念念不忘,這個人厚道,這才能教化眾生。所以這裡含義很深。前面經文我們看到有普觀大眾,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地方只有「承佛威力」。承佛威力什麼因為他自己得三昧,你看自己證入三昧還是承佛威力。這是不是真的他說得不假,如果沒有佛陀長時間的教誨,你怎麼能入得了三昧所以,自己證得無論是哪一種果位,都要有感恩心,有謙虛、恭敬、感恩,這是菩薩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
 
<<<下面說,「如十住中七八兩住,還修悲智」,我們在前面讀過,七住、八住,七住是不退住,前面李長者給我們說的,對治大慈大悲同行攝生不圓滿自在障,教他大慈大悲廣度眾生的大願圓滿。我們得想想,十住菩薩第七住,「眾生無邊誓願度」不圓滿,所以還要特別修不退心、不退願,讓大慈悲心圓滿,普度眾生的大願大行圓滿。用什麼方式來圓滿在十種智明裡面,善巧智明,就是善巧方便波羅蜜,讓自己的慈悲心圓滿,度眾生就是幫助眾生。可是要知道,眾生根性不相同,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就是圓滿,在現前這個階段,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提拔他,幫助他善根成長;善根已經成熟的,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善根福德達到有一定的程度的,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淨土,那就是圓滿,為什麼他圓證三不退。第七住的菩薩。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爾如是柔和質直代眾生苦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九卷)  2009/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39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
 
<<<下面說,「如十住中七八兩住,還修悲智」,我們在前面讀過,七住、八住,七住是不退住,前面李長者給我們說的,對治大慈大悲同行攝生不圓滿自在障,教他大慈大悲廣度眾生的大願圓滿。我們得想想,十住菩薩第七住,「眾生無邊誓願度」不圓滿,所以還要特別修不退心、不退願,讓大慈悲心圓滿,普度眾生的大願大行圓滿。用什麼方式來圓滿在十種智明裡面,善巧智明,就是善巧方便波羅蜜,讓自己的慈悲心圓滿,度眾生就是幫助眾生。可是要知道,眾生根性不相同,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就是圓滿,在現前這個階段,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提拔他,幫助他善根成長;善根已經成熟的,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善根福德達到有一定的程度的,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淨土,那就是圓滿,為什麼他圓證三不退。第七住的菩薩。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七情五欲自然就化解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說的那五句話就是性的樣子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開悟之後他這個身還留在世間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再分別
 >>>要怎樣讓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天天上升,不至於墮落這後頭有一句話,「離諸分別」,這句話太重要。你看他沒有講離諸執著,他講離諸分別。如果是離諸執著,你到西方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如果離諸分別,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生實報莊嚴土,你往生的時候就成就。你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他要十二大劫,你這十二大劫已經完成了。也就是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再分別,這個人念佛往生一生就是實報土。換句話說,在《華嚴經》上他已經超越十個階級,就是十信位,從初信到十信他超過,他生到那邊去就是初住菩薩。這還得了嗎這種在我們這個世間做得到、做不到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你肯放下就做到。本來離分別在我們這個世界是四聖法界,可是到極樂世界他就超越十法界。這什麼原因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先用佛光照你,佛光這一照,把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這是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加持是相對的,你有一分功德加給你一分,兩分功德加給你兩分,三分功德加持三分。阿彌陀佛並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這種加持是相對的,跟你的功行是相等。所以你有離諸分別的功行,佛力一加持,你那個無始無明起心動念馬上就沒有,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所以不能不認真去努力,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十方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的,唯獨極樂世界有。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十方三世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極樂世界,原因就在此地。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開悟之後他這個身還留在世間
 >>>這是一性無性,無性之性就是一性,就是法性。連這個名詞都要放下,「名可名,非常名」,名詞術語是教學不得已而假借的,它不是真的,這些真相都要了解,你才能真正放下。每天讀誦經典,不著文字相;每天在一起研究討論,不著言說相。不執著、不分別,你才能見性,你才能真正向上提升。有疑惑,多聽、多讀,多聽、多讀能夠幫助你斷疑生信。你不要去想,為什麼愈想愈錯,愈想愈不能開悟,把悟門堵塞了。也不必去問,時間久了,這叫疑情,宗門有句話說得好,「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所以古時候我們看禪宗的語錄,學生們向老師提出問題,老師給他解答,我們看那些言語所問非所答,那是真正的善巧智明。他在暗示你,讓你回光返照豁然大悟,他用的是這個方法。這一悟就見性,一悟不但超過六道,超越十法界了,可是人身體還在六道裡面。實際上實際上六道十法界與他不相干,他在這裡頭。到這個世間來是業力來的,業報身,一開悟之後他這個身還留在世間,就是乘願再來身,他不是業報身。他一悟就成佛,成佛之後還有身體、還有壽命,他要不要立刻走要留、要立刻走,都是分別執著,所以悟後怎麼樣隨其自然,沒有這個念頭,住多少年,沒這個念頭;要趕快走,也沒有這個念頭,沒必要。這個世界無論是善、是惡、是順、是逆,與自己都毫不相關,為什麼他不受。迷的人有受,有苦樂憂喜捨五種受;悟的人這五種受沒有,所以他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悟了之後,在這個世間住的時間長短不一樣,有的住的時間長,有的住的時間很短,我們要問:這是什麼原因這是法緣,佛不度無緣之人。法緣是什麼還有人願意跟他學,有人接受他的教誨,能信、能解、能行、能證,他一定住世。要多少人一個人都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世間還有一個人對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證,他就要住在這個世間幫助他。到他開悟、他見性,這老師沒事就走了,走了你曉得怎麼樣他後頭那個開悟的時候他接班。如果緣要多,緣要很深,那他就會多住幾年;緣分不多,緣分很薄,他住的時間就很短。絕對沒有分別執著,我要再住幾年,我趕快到極樂世界去,他有這種念頭的話,生極樂世界品位也不高。真正明心見性,生到極樂世界不在凡聖同居土,也不在方便有餘土,他一到極樂世界就生實報莊嚴土,那不一樣。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地不善的話天天造惡夢
 
>>>在佛法初學裡面講阿羅漢,我們講佛這個字,佛是智慧的意思,三種智,所以它沒辦法翻。第一種智叫「一切智」,一切智是講本體,在哲學裡面講本體。一切智裡講什麼講空,萬法皆空,這是講一切智,就是講不可得。這個事情阿羅漢知道,就是阿羅漢的智慧,他已經明瞭一切法的自性是空寂的,所以他能夠對一切法不執著。執著裡面的現象最明顯的,一種是控制,一種是佔有,所以阿羅漢把對一切物質現象的佔有跟控制的念頭徹底放下,所以六道就沒有。這樁事情很重要!我們如果要想出六道輪迴,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只放下對一切法的控制、佔有,六道就沒有了。雖沒有佔有、雖沒有控制,可是還有分別,那個境界就是四聖法界,就是六道之外的,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比我們就高太多!二十八層天都不能跟他相比,這是四聖法界,也是釋迦牟尼佛方便有餘土的修行人。我們從這些地方,就完全能夠體會到六道裡面這些眾生,你在六道裡幹什麼迷惑的人、糊塗的人在六道裡面造業受報。所以佛說得很好,拿人做比喻,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人生酬業」,這講迷惑的人,你是來酬償你的業報。你過去生中造善業你來享福,過去生中造不善業你來受苦,你是來受報應的。造善業到三善道來,造惡業到三惡道去,所以六道輪迴從哪來是自己變現的。與任何人都不相干,並沒有人在那裡掌管、主宰,沒有,是你業力變現的。就好像你晚上睡覺作夢,夢是誰給你安排的沒有,自己意識。你的人心地善良,天天做的是好夢;心地不善的話,天天造惡夢,六道就像這樣的。善人生三善道,惡人就到三惡道,都是去酬償他的果報。對修行人來講,歷事鍊心,生生世世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就是走回頭路。從六道回到四聖法界,從四聖法界回歸到實報土,從實報土再回歸到常寂光,這是佛法。佛菩薩教給我們一句話就講得清楚,叫回頭是岸,不再迷惑。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說的那五句話就是性的樣子
 >>>下面講「一性無性」,一性無性比較難懂,其實一性就是無性,無性之性叫一性。性是什麼性是體,性質,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家用性字代表。佛不說本體,但是佛說性體,性就是體,體就是性的意思。有沒有性沒有,為什麼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法,性不是因緣所生法。它是什麼樣子六祖明心見性那個時候他說出來了,他說的那五句話就是性的樣子,實在講說不出來,他以善巧智明把它說破,說不出來的。你看他說的,「何期自性」,何期是沒想到,用現代話說,是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本自清淨它沒有污染。諸位要曉得,起心動念是污染,分別執著是污染,自私自利是嚴重的污染,貪瞋痴慢那是更糟糕的污染。清淨心沒有這個東西,不但這些粗重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全沒有,連起心動念、分別都沒有,這個把自性形容出來了。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要記憶你記是別人的東西
 >>>捨離想受這是修定,想是第六意識,受是第七識,捨離就是把這兩個放下,放下分別,想是分別,受是執著。你看看,放下受、放下執著這是阿羅漢,放下分別是菩薩。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你細心去觀察,是不是這個樣子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樣子,他做得很逼真,一生持戒,在物質生活上,三衣一缽。那個時候教學沒有經書,沒有書本,只是佛說,大家聽。佛法裡面有經書,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之後,學生們把世尊在世所教的,怕失傳,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這才稱之為經典,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經書。要不要記憶?不需要,佛要的是你開悟,不是要記憶。你記是別人的東西,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們把它記住,也能講得跟他一樣,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這不是佛的意思。佛教你悟,你要是悟入,你跟他同樣的境界,你說出來跟他一樣的,但是是從你自性裡流露出來的,不是他的,這才是佛的好學生。所以是要你開悟,不是要你記得多。記得多說實在話,這種學問在中國古聖先賢也不贊成,孔子在《論語》裡面就講過,「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可是智者大師把這個級別降了一等,他老人家說得很好,記問之學可以為人師。你記得沒有錯,是古聖先賢說的,你能夠教人,但是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沒有悟入這個境界,國之師也,你是個好老師。如果你要是悟入,就不是國師,國之寶也,國寶級的。智者大師這個標準也很好,也很難得!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要記憶你記是別人的東西
 >>>捨離想受這是修定,想是第六意識,受是第七識,捨離就是把這兩個放下,放下分別,想是分別,受是執著。你看看,放下受、放下執著這是阿羅漢,放下分別是菩薩。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你細心去觀察,是不是這個樣子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樣子,他做得很逼真,一生持戒,在物質生活上,三衣一缽。那個時候教學沒有經書,沒有書本,只是佛說,大家聽。佛法裡面有經書,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之後,學生們把世尊在世所教的,怕失傳,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這才稱之為經典,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經書。要不要記憶?不需要,佛要的是你開悟,不是要記憶。你記是別人的東西,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們把它記住,也能講得跟他一樣,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這不是佛的意思。佛教你悟,你要是悟入,你跟他同樣的境界,你說出來跟他一樣的,但是是從你自性裡流露出來的,不是他的,這才是佛的好學生。所以是要你開悟,不是要你記得多。記得多說實在話,這種學問在中國古聖先賢也不贊成,孔子在《論語》裡面就講過,「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可是智者大師把這個級別降了一等,他老人家說得很好,記問之學可以為人師。你記得沒有錯,是古聖先賢說的,你能夠教人,但是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沒有悟入這個境界,國之師也,你是個好老師。如果你要是悟入,就不是國師,國之寶也,國寶級的。智者大師這個標準也很好,也很難得!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人與人之間必須要結恩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三五卷)  2009/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17-2035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糊裡糊塗過日子過一天算一天
 >>>我們想到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他心裡有什麼心裡面只有錢,怎麼樣賺錢,怎麼樣自己的錢愈來愈多,心裡只有這一念。這一念我們知道,他將來到哪裡去他將來到餓鬼道,他修的是鬼道。心裡只有阿彌陀佛,他修的是淨土,他是阿彌陀佛的道。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你就得什麼。可不能生瞋恚,對這個也不喜歡,對那個也討厭,還常常有報復的念頭,這不好,這是走地獄道。如果說世界既然這麼亂,隨它去,也不想知道,每天糊裡糊塗過日子,過一天算一天,這種人叫愚痴,走畜生道。還不如一心落實《弟子規》,一心想著《弟子規》、落實《弟子規》,那是修人道,他來生肯定得人身。《弟子規》做得非常圓滿,百分之百能做到,他會生欲界天。這就是佛菩薩常說的人生酬業,也是《華嚴經》裡面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看你想什麼。善巧智明就是天天上課,天天學習,上課學習有有形的、無形的,有形的是課堂,課堂作業這是有形的;無形的是什麼離開課堂之後,整個社會就是個大課堂,就是實習,你在大課堂裡面去實習。工作是實習,處事待人接物是實習,你日常生活規律也是實習,你的課程沒有中斷過,課堂的學習他馬上又用上了,這是諸佛菩薩的善巧智明。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
 >>>只有我們心地清淨,頭腦清楚,才能把這些事實真相發現出來,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學法。善財童子在《華嚴經》的表演,用意太深了,《華嚴》這麼大的經,這麼圓滿的境界,你聽了,前面是解釋,聽清楚了,你怎麼能契入?他那一表演,我們就明白了,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我們所遇的這些境界,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天天薰習,天天接受,一切人事物統統來教我。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活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發現大本的,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那是形容,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無處不是,無時不是,沒有一個眾生是在《大方廣佛華嚴》之外,沒有,一個都找不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解,那不過是提示一下,最重要的,我們自己要覺悟。所以舉一隅一定要有三隅反,要懂得佛說法的弦外之音,這樣才能得受用。

amtb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