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0006你自性裡面的智慧透不出來
下面說,「設行分別,任性智慧,隨事用為,亦無取捨故」,這在我們學佛同學日常生活當中都要記住。設行分別是講法身菩薩們,他們應十法界眾生之感,為眾生現身說法教誨,他要用分別,他不分別怎麼教法?所以他一定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任性智慧。自性法爾起用,自然起作用,這個作用是任性的智慧,就是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起作用。由此可知,這個智慧不是求來的,是自性本定起作用。自性本定是根本智,如果沒有緣它也起不了作用,緣是什麼?緣是我們現前的清淨心,也就是說我們要有個虔誠的心,沒有雜念,更不能有惡念、惡意;有惡念、惡意都障礙,你自性裡面的智慧透不出來。這是我們要給它做增上緣,佛法裡頭常講佛法因緣生,就是這個道理。隨事用為,亦無取捨,隨事就是用智慧來辦事,事會辦得很圓滿。不但是辦完之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正在辦的時候也沒有染著,取捨就是染著。我們怎麼解釋?不為自己,做事情裡面沒有夾雜私心、沒有夾雜名利,用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恆順眾生,隨事用為,這就對了。我們能夠學會,雖然沒有證得菩薩果位,你所學的學得很像菩薩。學得愈像你跟菩薩就接近了,不遠了,不定什麼時候豁然大悟,你就入菩薩境界。
「如是任法調治習氣,使稱理智,令慣習增明,如佛願行,而隨事世間」,後面還有兩句,「成長大悲,不出不沒故」,好!這都是長者在此地教導我們。如是,前面講的方法,很重要的原則,無收攝、不伏捺、任性智慧、隨事用為、亦無取捨,這好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懂得這個道理,都要認真的學習。他說如是任法調治習氣,這個法就是法性,任是隨順的意思,沒有一絲毫勉強,隨順著法性來對治自己的習氣。讓自己習氣逐漸的跟理智相應,也就是說養成一個理智的好習慣,那麼你的生活是智慧,你的工作是智慧,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智慧,這就是令慣習增明。
「如佛願行」,如是如同,如同佛的願,如同佛的行,佛的願行無量無邊。經教裡面往往舉出綱領來教導我們,最簡單、扼要的綱領,願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個是度眾生,度眾生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覺悟的重要手段,自己要示現覺悟的相,你才能幫助眾生覺悟,身教重於言教。身教是什麼?持戒。所以持戒,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持戒,他為什麼這麼做法?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示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世間人做模範。我們現在習氣太重,迷的時間太長,沒人教我們,所以連十善都做不到。十善是佛陀教誡調治習氣的根本法門,也就是說我們學習戒律從哪裡學起?從十善學起。學經教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道經》學起。十善今天為什麼做不到?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我們的習氣太重,煩惱習氣太重,善根淺薄,禁不起環境的誘惑,想持沒有法子持好,也就是沒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十善做不到。因此這些年來我們才特別提倡學習《弟子規》,學習《弟子規》就是落實十善業。十善講十個綱領,《弟子規》是十善業道的目,細目;《太上感應篇》也是十善的細目,有綱有目。如果《弟子規》這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我們要是做不到,十善業你就別想了。沒有十善當然沒有三皈、沒有五戒,當然沒有沙彌律儀。這樣的學佛是佛學,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講,將來臨命終時候,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一生所學的幫不上忙,隨業流轉,這個要知道。
我們真正要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很高的功夫,十善業道做到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要把十善業道做好,你肯定《弟子規》、《感應篇》都做到了,凡聖同居土你肯定有分。如果更能發願利益眾生,我做給眾生看,做給別人看,做好樣子給他看,那你是自行化他。這是什麼?這菩薩行,好事,不但自利,而且利他,自行化他就是菩薩。我們不懂這個道理,不想做,不願意做;懂這個道理,想做,願意做,歡喜做,愈做愈歡喜,法喜充滿,為什麼?真學佛了。真學佛得法喜,不是真學佛得煩惱,這裡頭不一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祈勸大眾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停緩地球冰山暖化*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 【扭轉乾坤】***
- Jan 27 Wed 2010 09:42
你自性裡面的智慧透不出來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